图书标签: 社会学 韦伯 李猛 科学 社会理论 马克斯·韦伯 学术 社会学理论
发表于2025-02-25
科学作为天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这本与韦伯对话的文集: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
天气渐寒,恰巧又见证了一桩“事件性事件”,多年以后再次重读韦伯的这个演讲(新译本),更觉萧索苍茫:“世界上各种不同(但同样有效)的价值秩序,彼此之间处于不可消解的争斗之中……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
评分现代学者需要面对体制化和专业化对人的桎梏。体制化是国家通过课题、项目、职称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干预、指导学术的发展,专业化是学术的规范和专业的边界形成对学者的“规训”。韦伯以及各位老师提供对抗的方式也许带有一些非理性的色彩,在课题项目发论文为王的时代,坚守一些不认同和不随大流,在人人都只敢在自己专业领域发声的时代,热情的推动跨学科的、打破学术壁垒的对话,踏踏实实的一点点做,相信心理上的成就和快乐会大于取得体制上成功的快乐。p.s田作为年轻学者面临很多实在的问题,很多话都不敢说,跟其他文章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评分选的同时代几篇都很好。Troeltsch这篇还是第一次读到,写得真好啊,对旧科学的某种笃定,“传统科学里单纯的套路和惯例会慢慢被遗忘,其中稳固的、精确的内容或方式会进入新的思维方式。”李凯尔特也好,提炼出了“激情”和“放弃”作为关键词。两个人都大笔一挥直接让哲学和科学变为两条道路。比起来舍勒就还是不放弃“世界的本质”,在存在可能性和存在者的价值可能性间要建立必然的桥梁,要提出规范性要求。但是“实然”只是偶然的实存吗?他所说的“理念”又如何不仅仅是一个假设自己先于应然/实然划分的形上产物。
评分看了几位老师写的评论,科学其实蛮难的。我觉得作为一个有志者,应该首先好好活,再考虑怎么做好的问题吧。
评分雅斯贝尔斯讲述的一件逸事很能说明韦伯的这一悲剧性的立场。在《科学作为天职》发表后不久,他和韦伯有机会讨论其中表达的科学的“意义”,经过一番讨论,他对在场的一位朋友说,“韦伯自己并不知道学术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献身学术”。韦伯的回答是,“我要看看我能承受多少”。我们必须走上一条与韦伯相反的道路,重新回头面对专家的精神一再压抑或克制的自然的情感与传统的纽带,找到那些被科学的人生修道院关在门外的道理,找到将科学家个体与他身处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关系,找到一条进入传统的道路,不是为了回到传统,而是通过传统,回到人性本身。只有通过这条专业化科学以为斩断才能维持其职业义务的脐带,“人的科学”才能回应文明问题,“教育自己的民族成为文化民族”,并在此基础上从头建设民族历史生活中真正可能的自由文化。
(本体是本学期的一篇课程读书报告,略有改动) 提起马克斯·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或许多数非专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其中一句“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1]],这句或许连本篇演讲的点睛之笔都不一定算得上的话,却长期作为入门者自励的“座右铭”,似乎大家都是狂热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韦伯是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的学术环境之对比来开始整个演讲的。在韦伯看来,美国的教育和学术体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经营。在当时的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且通过任教资格论文的青年人的学术生涯首先要从编外(无薪)讲师做起,而后才能凭借论文(专著)和机遇(职位空缺)等获得进一步...
科学作为天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