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知识型、权力、知识考古学等观念对之后直至今天的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译者简介-
潘培庆,198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后赴瑞士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对中西哲学、中西政治文化战略的比较研究有兴趣。著有《解构中国政治文化战略》,译作有《福柯思想辞典》、《福柯的最后一课:关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治》、《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福柯的两次演讲及问答录》、《词语》、《论自愿为奴》等。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二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从古希腊时期德尔斐“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到基督教于4-5世纪所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自我技术——“述说自己”,再到现代科学对自我的探查,西方文明对于自我本质的追究从未间断。
• 福柯注意到自我的形成和演变史中所蕴含的中断,而这正是福柯在这两次演讲中试图揭示的由基督教的诞生而导致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甚至决定了后来西方自我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所及,直至当下。至此现代自我、现代主体得以诞生。
• 关于自我和主体的思想是福柯理论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自我如何形成,使用了什么技术是他一直追问的议题。福柯在达特茅斯学院的这两次讲演,简明扼要,不失为进入其主体理论的一篇导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0年11月17日和24日在达特茅斯学院所作的两次演讲:“真相和主体性”与“基督教和坦白”。
此外,两篇与这些演讲同时的文字也收录其中。
第一篇根据同年10月23日在伯克利分校所举行的公开讨论会整理而成,福柯在讨论会上谈及了坦白、自我技术等话题,并回答了相关提问。
第二篇来自迈克尔·贝斯于同年11月3日对福柯的采访。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福柯致力于西方文化的主体谱系学建构,晚年他的研究重心从统治的技术转向自我的技术。自我技术中以发现并说出真相最为重要,说出真相的谱系学研究必须关注“自我审查”和“坦白”在古希腊到基督教时期的样态。希腊化时代的哲学致力于构建“格言式自我”,也即通过回忆自身学习的规则,衡量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意志与认识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视为向自我的坦白。希腊化时期也有向他人的坦白,但目标相同。基督教初期,“说出真相”作为其义务体系之一,在告解仪式和修道院生活中可看出自我解释学的诞生。前者关涉“表现真相”,即以戏剧化方式展现有罪的向死的自身;后者关涉“述说自己”,通过深入思想,持续解释其中被掩盖的实在而走向上帝。自我解释学产生于德尔斐箴言“认识你自己”到修道院戒律“告诉我你的每一个想法”的过程,意味着自我牺牲。
评分发现恰好回答了我下午在讲座上问的问题…不过可能因为该讨论的都讨论过了…没觉得有多少新内容
评分在福柯的阐述中,自我解释学是一种将自我和主体进行对象化的考察技术,起源于中世纪灵魂审查,并应用于近代心理学临床实践。福柯运用一脉相承的知识考古学方法论,还原这种技术的实践现场,并展现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图景:人们通过不断疏离和否定那个与理想境界存在偏差的主体,从而跻身于某种被规训后的系统中。更有趣的是,演讲过后,福柯在讨论会中不断躲闪别人对他进行定义的企图,并提出了他作为一个问题研究者的三个原则,即拒绝、好奇和创新,似乎在宣示作为一个纯粹写作者的自由:“我不停留于任何河岸的左右。”
评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对比,在挖掘思想史的谱系上,福柯似乎比他之前的研究更有意思。
评分福柯同样走在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的延长线上,试图反拨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而福柯在思想史上找到了一个自我解释学的谱系,并把主体性哲学追溯到早期基督教的自我技术,而旨归在于试图通过解构这种传统自我技术而走出主体性哲学,进而通过发明新的自我技术从而建构出新的自身关系,隐含地说,就是新的(革命)主体,社会主义新人。其实福柯应该读一读刘少奇,共产党员的自我技术(王汎森指出来自王学),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也许自我的问题并不在于发现自我在其实证性中是什么,也许问题并不在于发现一个实证的自我,或者并不在于发现自我的实证基础。也许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发现,自我不过是我们历史上所建构的工艺的历史相关物而已。那么在今天的主要政治问题,在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我们自己的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