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考察
§1. 謝林的著作以及解釋的任務…………………………………………………………………
a) 與1809年曆史事件對觀中的自由論著………………………………………………
b) 解釋的直接意圖和處理方式……………………………………………………………
c) 謝林的生平,著作版本和關於他的文獻………………………………………………
d) 把這部論著的整個標題闡釋為嚮存有問題的引導……………………………………
e) 謝林與黑格爾…………………………………………………………………………
第一部分
論一種自由之體係的可能性。謝林論著的導論
(全集第I編,VII,第336—357頁)
第一章
某種自由之體係的思想中的內在衝突。導論之導論(第336—338頁)………………
§2. 本探究的兩項任務:界定自由概念並將它嵌入某個“科學的世界觀點”之整體…………
a) 對自由之事實的感覺。預先追問對自由概念的暫時界定………………………………
b) 與今天的理解相對的“科學的世界觀點”這一錶達在謝林這裏的形而上學的和要求著體係的含義…………………………………………………………………………………
c) 自由與體係的不相容性。作為任務而將自由概念嵌入一個自由之體係中…………
§3. 對一個自由之體係的諸睏難的一般性探討…………………………………………………
a) 關於今天對體係的冷漠性的先行考察。剋爾凱郭爾與尼采那裏對體係思想的拒絕………………………………………………………………………………………………
b) 一般地說,什麼叫體係?這個詞在希臘人與中世紀人那裏的含義與用法…………
c) 近代最初的體係構造的主要條件。追求數學性的理性體係的意誌……………………
d) 對近代體係構造之諸條件的迴顧性思索。作為近代此在之存有法則的體係…………
§ 4. 論近代體係構造的曆史………………………………………………………………………
a) 17和18世紀體係的各種最初形態……………………………………………………
b) 康德從理性之本質齣發對體係概念所做的規定。在奠基和擴建體係時所遇到的各種有推動作用的睏難……………………………………………………………………………
§5. 德意誌觀念論中的新發端:哲學作為對絕對者的理智直觀…………………………………
a) 超齣康德的一步。理智直觀意義上的認知………………………………………………
b) 對“體係”的勞作的迴顧性思索…………………………………………………………
c) 曆史作為絕對認知通嚮自身的道路……………………………………………………
§6. 存有與接閤結構的自身等同性。自由論著作為一種存有之源初神學………………………
a) 哲學作為存在-神-邏輯學。關於存在者整體的問題(“神學”)與關於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問題(存在學)之聯絡。神(一切存有之根據)作為體係一般的主導性理念。………………………………………………………………………………………………
b) 論一個在神性的原存在物中的體係的可認識性。原則:通過我們之內的神認識我們之外的神…………………………………………………………………………………
§7. 對體係問題的諸種新原則的要求。自由與必然的更高對立式………………………………
a) 體係與自由問題作為哲學之狀況………………………………………………………
b) 論在謝林那裏被轉變瞭的自然和必然概念。與作為唯一且至高的必然性的神中的必然性相對立的人類自由……………………………………………………………………
第二章
泛神論問題作為關於體係構造之原則的問題。
導論的主要部分(第338-357頁)……………………………………………………
§8. 本解釋的方嚮與要求。神學設問和存在學設問的相互作用以及有關存有之本質與真理的更為源初的問題……………………………………………………………………………………
§9. 對泛神論的不同看法。泛神論與自由問題……………………………………………………
a) 泛神論之爭(雅各比)。斥泛神論為無神論和宿命論……………………………………
b) 謝林對一種更為源初的泛神論所進行的先行把握性的說明…………………………
c) 對另外三種泛神論形式的批判性考察…………………………………………………
§10. 泛神論問題的存在-邏輯學維度。對同一律以及係詞之本質的插入性考察………………
a) 論對於“是”、係詞與命題接閤結構中的同一性的理解。在泛神論諸命題上的“同一律的高級運用”。同一性作為不同東西之創造性地前進著的一體性……………………
b) 普通的思想和在辯證方麵成熟的思想…………………………………………………
c) 迴顧謝林的發問的根本運動……………………………………………………………
§11. 為什麼得到恰當理解的自由要求泛神論。自由的“形式的”概念:自立性作為在本己的本質法則中的獨立性……………………………………………………………………………
§12. 為什麼得到恰當理解的泛神論要求自由。對存在者整體中的自由之可能性的普遍演繹……………………………………………………………………………………………………
§13.謝林“同一體係”的先行階段。觀念論的基本立場…………………………………………
a) 對解釋中的本質性步驟的迴顧………………………………………………………
b) 斯賓諾莎主義的謬誤並非神學上的,而是存在學上的。用作為同一性最內在之本質的形而上學意義的愛(不同東西的共屬一體性)來取代整一性無生氣的同一性………………………………………………………………………………………………
c) 觀念論設問的本質和界限。進行錶-象的主體性規定瞭自我和存在…………………
§14. 人類自由的生動概念…………………………………………………………………………
a) 觀念論與實在論。謝林的“更高的實在論”:同樣從自由原則齣發來把握自然………………………………………………………………………………………………
b) 作為存有之源初本質的自行意願自身。人類自由的形式的和生動的概念………………………………………………………………………………………………
c) 人類的自由:緻善和緻惡的能力…………………………………………………………
§15. 把惡的現實性嵌閤入體係的三種嘗試。新發端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
作為為一種自由體係之奠基的關於惡的形而上學。自由論著的主要探究部分
(全集第I編,VII,第357—418頁)
第一章
惡的內在可能性(第357—373頁)…………………………………………………………
§16. 概覽……………………………………………………………………………………………
§17. I.惡的內在可能性(第357—373頁)。謝林對根據與實存的區分…………………………
a) 理解探究工作的各項前提。把所有問題集中到存有問題上……………………………
b) 根據與實存的存有關節作為持立於自身的存在者的基本接閤結構…………………
c) 從神的方麵來闡釋存有關節……………………………………………………………
d) 在與生成中的神之存有的聯絡中惡的內在可能性。永恒性與時間性…………………
e) 從事物的方麵來闡釋存有關節。對一種創世存在論的開拋……………………………
§18. 對人類本質的形而上學推演:神在人類中的自身啓示……………………………………
a) 作為存有關節之本質法則的渴望…………………………………………
b) 事物的存有作為在特定階段上進入敞開狀態的神性存有的外顯性走齣活動………
c) “永恒的渴望”。神在與其根據的同一性中的實存……………………………………
d) 創世作為對神之永恒本質(時間性)的映現:絕對者的走齣自身和走嚮自身…………
e) 關於創世的生成運動性中個彆者的生成問題(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個體化原則])。受造的創造者之生成運動性的各個環節……………………………………………
f) 重述。在自身中包含趨嚮相悖的存有關節與有生命者一般的運動性…………………
§19. 今日自然看法的種種謬誤……………………………………………………………………
§20. 私己意誌與普全意誌。這兩種原則在人類中的可分性作為惡的可能性條件…………
§21. 惡之生成作為逆反精神在對存有關節的翻轉中的生成…………………………………
a) 私己意誌往普全意誌之上提升作為惡。人類作為那種能夠將其此在的存有關節顛倒為非接閤結構的存在物………………………………………………………………
b) 存在論與基督教倫理學。罪作為基督教所詮釋的惡………………………………
第二章
惡的現實性樣式(第373—416頁)……………………………………………………………
§22. II.惡的普遍現實性作為被個彆化者的可能性(第373—382頁)……………………………
a) 從惡的可能性嚮現實性的過渡…………………………………………………………
b) “根據的緊縮”和受造者中對惡的偏好。自然和曆史中惡的先兆……………………
§23. III. 現實之惡的個體化過程(第382—389頁)………………………………………………
§24. IV. 在人類當中顯現齣來的惡的形態。善與惡的相互關聯(第389-394頁)………………
§25. V. 麵對惡而對神之神性的辯護(第394—398頁)…………………………………………
§26. VI. 體係整體中的惡(第399—406頁)………………………………………………………
§27. VII. 存在者整體的最高一體性與人類自由(第406—416頁)………………………………
總結性評論……………………………………………………………………………………
§28. 論謝林的擬人論問題…………………………………………………………………………
編者後記……………………………………………………………………………………………
人名對照錶…………………………………………………………………………………………
譯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