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琳娜·夏利尔,法国巴黎十大哲学系教授、犹太思想家、国际著名的列维纳斯思想研究专家。代表著作有:《斯宾诺莎,迈蒙尼德的读者——神学政治问题》《皈依的渴望》《希望的在场》等。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尤其关注列维纳斯研究。代表作《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他人的面容与“歌中之歌”》。
本书主要从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时刻阐述犹太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几个不同面向,反映了现代性与犹太思想之间丰富的张力。第一个阶段是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两位犹太思想家对待哲学与宗教、神学与政治的不同。第二阶段首先发生在德国,然后在法国,伴随着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些犹太思想家对黑格尔主义的哲学统治以及对总体性范畴之暴行的反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第一讲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对圣经的解读和第二讲罗森茨威格都比较浅显。虽然作者是列维纳斯的朋友,关于列维纳斯的第三讲也还好。后三讲关于布洛赫的希望尤其是最后两个讲座涉及扬凯列维奇的宽恕与利科、德里达之间的不同却很有启发性。宽恕、责任与记忆是犹太思想家在奥斯维辛之后背负的沉重负担。
评分比稍晚出版的那本《列维纳斯》好太多了
评分作为列维纳斯的“朋友”,夏利尔从迈蒙尼徳一路讲到扬凯列维奇,其中除了罗森茨威格和列维纳斯以外,最有意思的是杨凯列维奇。当年读列维纳斯的时候,还是关注这本书,尤其是犹太性与基督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评分序言提出了非常具有启示性的观点
评分序言去年在《读书》杂志里已经看过了;主题其实比较多,围绕斯宾诺莎、罗森茨威格、列维纳斯、扬凯列维奇: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人人都是弥赛亚的观念;反对黑格尔式的历史总体性的上帝观;宗教希望与无神论希望之间的关系;爱之宽恕对仇恨的胜过而又以记忆的保持为前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