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本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斯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读的。
后期海德格尔对于诗的阐发,意图是要超越一种形而上学的语言。后期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其显现之本质。所谓“天雨粟,鬼夜哭”,语言使存在得以澄明,世界于混沌之中得以显现,被遮蔽的黑暗世界得以照进一束天光。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
评分细看的只是世界图像和黑格尔的两章。 建构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作为一币之两面,在世界图像一章中表达得很清楚。当海德格尔把「世界被作为图像来把握」与「人在存在者层面上成为主体」放在同一个进程中等而论之时,就很明显了。所以他才会说,只有在世界图像的时代,...
评分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孙译: 作为绝对认识的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绝不是因为它力求使它的方法精确化,使它的结果变得具有强制性,并从而把它自身与那种就本质和范围而言逊色于它的东西,即科学研究,作等闲视之。 原文 Die Philosophie ist als das absolute Erkennen keineswegs d...
评分细看的只是世界图像和黑格尔的两章。 建构主义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作为一币之两面,在世界图像一章中表达得很清楚。当海德格尔把「世界被作为图像来把握」与「人在存在者层面上成为主体」放在同一个进程中等而论之时,就很明显了。所以他才会说,只有在世界图像的时代,...
评分先读了《艺术作品的本源》和《诗人何为》两篇,不仅所阐发的观点深有启发,思考的推进过程也同样让人享受。译笔也好!赞叹!
评分林中多歧路,而同归于对"是之真"(Wahrheit des Seins)的思索.在本书六篇文章(下以㈠~㈥标之)中,相比于㈠㈤对艺术本源与是者整体之牵引的神秘论述,或并行的㈡㈣对是之历史及其导致的技术之不妙后果的控诉,私以为最重要的恰是常被忽视的㈢㈥两篇:前者既展示了海氏极高的文本细读能力,又显明他乃是德国古典哲学正统的继承人,黑格尔所谓"绝对之是在我们近旁"正是对某种终极的"在场"(Parusie)的表述;后者则作为唯一一篇非讲稿的论文,将海氏前后期思想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下完美串联:人仍然于此是的展开状态中成为是的牧人与无的看守,不过"此之是"(Da-sein)的"此"(Da)已悄然变为当前的在场,以及无蔽状态使其同时关联着的非在场. 总是一再地,"是隐匿自身,因其自行解蔽而入于是者之中."
评分我私以为,没有思的诗全是废话,有了思的诗都是谎言,——那么诗人何为呢?“太残缺不全了这人生和宇宙!”诗人之责,在于发问。问人生宇宙的终极问题。当然,这问题是个迷团,没有答案……
评分我私以为,没有思的诗全是废话,有了思的诗都是谎言,——那么诗人何为呢?“太残缺不全了这人生和宇宙!”诗人之责,在于发问。问人生宇宙的终极问题。当然,这问题是个迷团,没有答案……
评分何以归家?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在此交汇,路标是否存在于心始终是存在主义的攸关问题。作为中国政治学人,立下的路标通往何方,关系着国脉与国运,《林中路》不得不读,不得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