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历史 黄仁宇 中国 中国史 黄仁宇作品系列 文学 中国研究 大历史观
发表于2024-12-24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收入了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作者用归纳法将史料高度压缩,用“大历史”观勾画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自先秦至元末,通过还原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果以及现代型的经济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脚。表彰了中国历史的自有特色,即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而前后连贯。
作者治史,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娓娓叙来,发人深省。
黄仁宇 (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退伍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198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先后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书的内容,而是告诉人们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质其实几乎就是作文罢了。
评分如果要了解黄老的marco history,这本要比那本《中国大历史》更合适,事例+分析+理论的模式让人很容易就明白作者看待历史的角度,“marco”意味着中立和客观,代表着用“技术”和“发展”的视角观察历史,尽管完全跳出伦理评判的中国传统历史评价法,于中国历史之独特性稍显不妥,作者自己也强调此书绝非为了“翻案”而诞生,但毕竟还是为很多老生常谈的事件提供了新鲜意见,能帮助读史者多几分理性思考,书中涉及宋代的几篇是绝对的精华。
评分黄仁宇老先生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通,妄图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给五胡乱华、隋炀帝、杨国忠、宋徽宗、贾似道、元朝种姓制度等等等等翻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是书的内容,而是告诉人们历史这门学科的本质其实几乎就是作文罢了。
评分看不下去,感觉一下就深入了,刚摸到一点门路突然就停下来了.然后我就懵逼了,心里OS:你说的是啥?配一个黑人问号脸.jpg.这本书应该适合有深厚历史基础的人来看吧.然后黄老先生切入的观点应该是很不错的,但还是太短了,感觉讲不清楚啊,老先生!~
02年看完后写的。贡献给豆瓣。 ------------ 这本书是作者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中连载的33篇历史短文的集锦,读完之后,觉得黄仁宇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政治早熟”,他的“大历史”观实际上仅仅是超越了朝代限制,他更多关注的仍然是历史的细节。我觉得这才是...
评分花了1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黄老按照他独创的大历史观把历史划分为三大帝国--秦汉、唐隋宋、明清 按照时空线索对每个朝代中一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为章体,洋洋洒洒的从春秋写到与元末。阐述早熟的中国政治为何没更早的步入现代化。中国重农轻商的历史背景(这其实也是中国本...
评分原来以为赫逊河在欧洲,后面想到老先生的生平,确实是在美国。这本书从孔孟开始,讲到元末,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内容很多,是一系列文章组合而成。行文的风格有点类似钱大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能是那个时代大师们的特点。 所谓大历史观,是规律和模型的抽象总结,而不关注王...
评分近读黄仁宇旧集《赫逊河边谈中国历史》,比当年读《万历十五年》有了更多体悟,黄氏以中国政治演进未能处理好财政问题为题眼,反思了古来以抽象理想治理财政社会的困境,发人深省:须知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基层实际与执行,而在地区生产方式多样又差距颇大的现代,更应细思共通管...
评分最近一直在找通史类型的入门书,发现历史书分两类,一类是事实型,一类是评述型。黄仁宇就是写历史加入明显的个人评价和分析的类型,轻史实罗列而重分析。如果没有比较丰富史实积累,读起来像是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他如此推理和论断的缘由。比如他写的《中国大...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