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居欧洲。
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一九二五年出版第一部随笔集《探讨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逐步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代表诗集《圣马丁札记》《老虎的金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随笔集《永恒史》《探讨别集》等更为其赢得国际声誉。译有王尔德、吴尔夫、福克纳等作家作品。
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教授,获得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国际出版奖、耶路撒冷奖、巴尔赞奖、奇诺•德尔杜卡奖、塞万提斯奖等多个文学大奖。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而只是在往后 我才明白 那地方与我无关 每一间房舍都是一架烛台 芸芸众生燃烧着孤独的火焰 而我们不假思索的每一步 都在迈过别人的各各他。 那时候上大学,买的时尚杂志看到一个书评,当时着实为之惊艳 同期推荐的有博尔赫斯的这本,还有杨绛的我们仨,还有其他一本不记得了 那...
评分 评分而只是在往后 我才明白 那地方与我无关 每一间房舍都是一架烛台 芸芸众生燃烧着孤独的火焰 而我们不假思索的每一步 都在迈过别人的各各他。 那时候上大学,买的时尚杂志看到一个书评,当时着实为之惊艳 同期推荐的有博尔赫斯的这本,还有杨绛的我们仨,还有其他一本不记得了 那...
评分不敢说是“评”,不过一些细碎语句罢了。 跟这本诗集有两个渊源,一是作者,二是书名。 博尔赫斯,在课堂上稍微接触过他的《小径分叉的花园》,结果就此确定了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想来也算缘分。在还没有大规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曾看到当时自己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分享...
评分生死观其实就是时空观;博尔赫斯的诗歌运动不依赖于字词本身音韵节奏的乐理式结构,更多地来自字词所指意蕴的变化(即思维的流动);原来博尔赫斯年轻时便已经见过年老失明后所看见的玫瑰和黄昏(《老虎的金黄》)了,“尽管我们都是赫拉克利特的河中的水滴,我们身上总保留有某种静止不变的东西”,过去、现时和未来,就像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永恒。
评分幼年体的博尔赫斯,尚是不够老道的文学青年,游荡在城市渴求爱情的孤独子。他贪婪地攫取身边的一切入诗,热衷于捕捉幽微的情感,意象明晰朴素且多次使用。黄昏、死亡、玫瑰、暗夜、桃花心木等出现最多。同聂鲁达的《二十四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一样单纯炽烈,不用繁复的结构文法和奇崛的意象,一腔诗情自然流泻。 “庭院圈起了一片天空。 那庭院变成为甬道, 将天空导入居室之中。 永恒 沉静地潜伏于密布的繁星。” 但林的翻译却逊色太多。如“骄阳”“倩姿”一类陈腐矫作的庸词使纯粹的诗意失色。
评分年轻人就是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呢。在诗集处女作中,博尔赫斯能够对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小巷、黄昏黎明、郊外荒野……长吁短叹、哀愁莫名,唯独对生老病死有一种优雅的不屑。每逢春节老一岁,有啥要紧的呢,不过就是“以二换三的/小小象征把戏”,“把一个行将结束和另一个迅即开始的时期/融会在一起的无谓比喻”嘛。怕死更是荒唐,“殊不知他的生命已经确实融进了别人的生命之中,其实你就是/没有赶上你的时代的人们的镜子和副本,别人将是(而且正是)你在人世的永生。”可是,谁来把我们的病痛和苦恼也一并“融进”别人的生命,使之成为可以分担的“副本”,让我们活得或死得稍微轻松些呢?
评分我们的无知没有多大区别,你成为这些习作的读者而我是其作者纯属不期而然的巧合。
评分坟丘是美的, 直白的拉丁文铭刻着生死的日月年, 碑石和鲜花融为一体, 冢园葱翠好似庭院一般, 还有那如今已经停滞并成为仅存的 许许多多历史上的昨天。 我们常常错将那恬静当成死亡, 以为在渴望自己的终结, 实际上却是向往甜梦与木然。 生命确实存在, 震颤于剑锋和激情, 傍依着常春藤酣眠。 时间和空间本是生命的形体、 灵魂的神奇凭依, 灵魂一旦消散, 空间、时间和死亡也随之销匿, 就像阳光消失的时候 夜幕就会渐渐地 把镜子里的影像隐蔽。 给人以恬适的树荫, 轻摇着小鸟栖息的枝头的徐风, 消散之后融入别的灵魂的灵魂, 但愿这一切只是 总有一天不再是不可理解的奇迹的奇迹 尽管一想到它注定会周而复始 我们的日子就会充满惊恐疑惧。 在拉雷科莱塔那个我的骨灰将要寄存的地方 正是这样一些念头萦绕在我的心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