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1932- ),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著有大量小说和随笔作品,如《玫瑰的名字》《傅科摆》《昨日之岛》《波多里诺》《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和《密涅瓦火柴盒》等。
《埃科谈文学》是埃科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文学评论专著,收集了作家为各种场合而做的文学专题演讲和论文,从乔伊斯、博尔赫斯,一路谈到中世纪的但丁、拉伯雷,乃至更加久远的亚里士多德,以不同于一般文学评论家的跨领域视角,精确地分析了诸多古今呼应的重要文学概念、文学名作反映的恒久人性追求以及文学内蕴的历史进程。
譬如,阅读《瓦洛瓦之氤氲》,读者必须先熟悉奈瓦尔的《西尔薇娅》与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还必须知道埃科责骂的“某些‘反动派’的文学评论”意指为何,然后静下心认真咀嚼长达十八页的精细辩证。一个节点过不去,就必须重来,再重来。这样的学术埃科,对更广大的、单纯只...
评分内行惊叹、外行悲叹 贺淑玮(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这是一本叫内行惊叹、外行悲叹的书。惊叹者多半仰慕埃科信手一捻,就是几百年的文学公案;随口召唤,无数文学大师便听命还魂。他擅道能言,分析了《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竟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一则被右派视...
评分谁都不可能断言,一篇精彩的文章单凭一己之力便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就算集合但丁的毕生之作,也无法让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意大利登上宝座。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共产党宣言》。这篇发表于1848年的文献无庸置疑对两个世纪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不过我认为应该从它...
评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即使跳过出版社最看好的卖点──《我如何写作》篇,《埃科谈文学》也并不全然无趣。事实上,我们可以在很多看起来理性刚硬的段落里,找到正在小小发飙的埃科。那些掉落在字里行间的情绪碎屑,向我们展示一个好辩也善辩,头脑清楚但具有强烈情感温度的文...
扣一分给翻译
评分为了上课密集看了两天,精疲力尽。《论符号体系》磨了整半天才理顺了逻辑,是我心目中整本书最关键且困难的一节,如果说其他文章还可以稍稍略过作为符号学家的艾柯这一身份,那这篇则必须回到艾柯的《符号学和语言哲学》中去寻找答案,过程非常艰巨。没有把握的问题是,艾柯对于语言哲学的态度是不是既亲近又疏离的?
评分扣一分给翻译
评分“在1929年撰写的《但丁》一文中,艾略特强调:“《天堂篇》达到了诗迄今为止所达到的最高峰,将来也不会有人超过这一高度。”我很喜欢这样的独断,当然倘若仅仅满足于此,就会像那些趋炎附势的读书人一样,他们当面盛赞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背后却从不会将它读完。人们总会被某些自己肉身未曾经历之物、以及心智无法想象之物所震慑,但更好的对待方式,不是盲目的服从,却是睁大双眼跟从作者,竭力体验他所体验的一切,并抵达想象的极限,就像但丁跟从维吉尔漫游地狱又自炼狱缓缓上升一样。”
评分借了好久,也没读完…有点难…还是期待《悠游小说林》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