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 纳博科夫完美的超高难度实验文本
★ 开创性的后现代文学和“后设小说”典范
★ 争议盖过《洛丽塔》,魔力领先《尤利西斯》
《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小说中极为奇特的一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对小说的定义。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纳博科夫虚构了一名教授兼诗人谢德,以及他的同事兼邻居金波特,诗人死后留下了一首自传性质的长诗,而邻居则为此诗写了前言和评注、索引。长诗仅占全书十分之一,评注却非常冗长繁琐。主体长诗讲的是诗人的一生,他死去的女儿、他对人生、爱情、死亡、真实与虚幻的理解等。而邻居通过长长的评注,将诗的含义解读为一名来自虚构国度赞巴拉的末代国王的故事。作为一个前卫性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这种以评注为主体的互文结构,反映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
“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亚悲剧,指月亮是小偷,靠吸收太阳的光得到“微暗的火”。作为一个前卫的探索作家,纳博科夫一直在寻找独创的小说形式,《微暗的火》就是这种尝试的终极形态,一面世就让所有评论家大吃一惊,它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有的对小说的定义,堪称开创性的后现代文学和“后设小说”典范。这部完美的超高难度实验性文本,模糊了读者与作家之间的界限,会让读者投入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对英文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纳博科夫精选集I”在已出版的二十余种纳博科夫作品中,精选纳博科夫五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精装版全新面貌呈现,其中不乏市面上难以寻见、读者翘首以盼的“期待之书”。除了最著名最具争议的《洛丽塔》,还有超高难度实验文本《微暗的火》、戏仿通俗剧的黑色寓言《黑暗中的笑声》、最具自传色彩的诙谐经典《普宁》及别具一格的回忆录《说吧,记忆》。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代表纳博科夫创作过程中的独特面向,重新出发,理解小说大师。
“自莎士比亚之后,没有第二个作家对语言的浇铸与运用能够如此灵动、慧黠和创造力十足。”《每日邮报》如是评论。厄普代克盛赞:“想象的伟力再难找到如此活力充沛的代言人。”
炉火纯青的小说技法,幽暗跌宕的现世寓言,萦绕一生的记忆回响。欢迎来到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如果文字能唤起至纯的感官享受,那么舍此无它。
我是那惨遭杀害的连雀的阴影 凶手是窗玻璃那片虚假的碧空; 《微暗的火》的长诗部分华丽地开始,第一行的最后两个字——阴影(Shade),就是小说的其中一位主人公,谢德。连雀撞上窗玻璃,倒在地上。这是否暗示着谢德之后的命运,那倒也无所谓了。谢德(Shade)是太阳直射下来照出...
评分The respective impacts and penetrations of Marxism and Freudism being talked of; I said: "The worst of two false doctrines is always that which is harder to eraticate." Shade: "No, Charlie, there are simpler criteria: Marxism needs a dictator, and a dictato...
评分(参见172行注释) 这样的括号内容让自己忍不住笑了一下,只是引用一下谢德的一句话(p171)。 为什么我能读进去?经常怀疑自己对晦涩的的作品的阅读欣赏,到底是否“读懂”了。什么叫做“读懂”?这个词也许本身也没什么意义。在这样的懵懂中,我却愿意说,很好看,也值得看。...
评分《微暗的火》,这部文学史上的奇异之作。这部小说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构成。著名诗人约翰·谢德被一名罪犯误认自己是判他入狱的法官枪杀,而谢德的邻居——教授查尔斯·金波特真实身份则是俄罗斯以北的白色国度赞巴拉的流亡国王,他一直希望谢德将自己关...
评分在看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之后,我捶胸顿足:不是后悔自己没有早早下手写出一本《微暗的火》来,而是对我国古代的大诗人屈原感到气愤和委屈,如果他不是写完《离骚》之后就迅速投江,而是慢慢在那首诗之后细细做些注解,然后里面再加些宫庭逸事,逃亡经历什么的,那么,我...
2019#12 7.25-8.4 我呆了…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 一位才华横溢的老诗人,一名被害妄想症的学者 一首洋洋洒洒的自传体长诗,一部末代国王的流亡传奇 荒诞的故事,真伪交织的迷宫。 纳博科夫vol 2。已折服于他玩弄文字的能力
评分叹为观止。(想想挺打击人的,你自以为前无古人的小说形式其实纳博科夫早就玩过了
评分叹为观止。(想想挺打击人的,你自以为前无古人的小说形式其实纳博科夫早就玩过了
评分这本书将我一直以来对小说的所有理解碾碎并重建了一个崭新却无比珍稀的世界。太不可思议了!
评分文学作为作品的诱惑,是使读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费者,而成了文本的生产者。事实听众、理想听众、作者听众、叙事听众,从接受角度的分歧中攫住文本的欢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