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阅读报刊将读书人从立足朝廷、关心实际事务与耳闻目染的现实中,转到以国家为主体、忽略实际功用、超越个人闻见的政治现实。这种所谓“无用的政治现实主义”,恰是现代意识发生的摇篮。所以,本书运用“阅读史”的方法,以数十位晚清读书人的日记为史料,根据“社会世界”理论安排行文框架,试图从“人”的自身出发,向历史探询:报纸这一“现代文化形式”,是如何参与到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作为博论的产物应该称得上“写”得挺好,不少细节处也值得后来人借鉴,第一章第一节印象尤为深刻。整体架构似有新意,不过多少有点“刻意搭建”的感觉(可能是学科背景不同带来的错觉?),最主要的问题是日记占据引文比重过大,而且各章节所探讨个案很多都已为学界所屡屡提及,不知如果对各类出版业相关史料综合运用(包括报刊本身),爬梳史实,是否能得出更新鲜、更有力的结论,找到更有趣的个案来。
评分粗读。关注阅读报刊对现代性内在面向的影响。阅读史的方法和舒茨三个世界的分类有力地支撑起了这个研究的野心,也就是说,借助阅读史,分析单位不同(转为人),照顾生活世界转变的连续性;三个世界在这里帮助划开古典的时、空与新媒体现实,让“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依媒介重构知识时空而展开。而且以三个层级划分知识人,体现其不同的阅报姿态和改变。这恰是我在做《申报》最为忽略的一点:以抽象的个体理解报人而舍弃其语境。然说不上是问题的体验是,具体展开时候所依据的理工具大概不新(比如民族意识与报刊关系)?总觉得结论刺激不大,不是非得通过阅读史才能挖掘得到。
评分读完很受启发,倒不是选题和结论,整个论证过程,史料与理论的交织自然又有逻辑感,情绪充沛,文笔很好。关于彼时报刊中【新闻】的定性还有现代性的讨论印象最为深刻。
评分从报刊史到阅读史确实打开了传播历史研究一种新的面向,但是感觉理论用的很多,结论却不是非常新颖和令人振奋。
评分给这篇博士论文贴标签有点难。近几年做新闻史的也就涂凌波和卞冬磊的博士论文有突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