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穆、何紹基等人在北京創建祭祀明末大儒顧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舉行會祭,很快吸引瞭大批士大夫參與,成為大規模的士大夫集會活動。當時隨著著作的刊行、年譜的編纂,顧炎武的個人形象逐漸突破官方塑造齣的考據學大師模式,而被視作通曉社會事務的經世學者,顧祠的繁榮是這種重新詮釋的結果,同時也跟鴉片戰爭時期的士大夫政治有著密切的關聯。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顧祠近似於當時士人的一個公共交往空間,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話題,也有意猶未盡之處。如第一章述江南士人揄揚先賢為顧編年譜和第二章政局飄零間顧氏祠堂因然而生之間許可觀顧炎武象徵符號的權勢轉移,顧祠會祭與其他文人的雅集之間的同異似也可比較,漢宋之分還有考據學傢的定義似可再商榷,閻若璩和顧炎武同祭背後隱藏的士人共識是什麼,顧炎武的通儒錶徵與遺民形象在不同士人不同時段之間的暗湧波瀾,顧祠似不足覆蓋顧炎武在清季的意味。
评分本書集中關注道鹹以降顧祠會祭的消長與顧祠中人學術旨趣的變遷,將顧祠與顧炎武形象放在晚清乃至民初學術史、思想史發展大勢之中,由道光間顧祠的初創與士人政治意識的覺醒,顧祠士人開展西北史地研究,到鹹豐年間顧祠士人參與平亂,再到同光以後顧祠淪為純粹的文人歌詩會友的場所,其間貫穿著不同時代士人對顧炎武形象的塑造,構成瞭一幅獨特的晚清政治、社會、思想的圖景。唯視綫過分集中於顧祠士人之上,故從格局上遠不如王汎森之文。
评分文筆很好,類葛兆光;路數似受餘英時影響。從根本上還得贊選題,以顧炎武為中心,網絡一類人達數十年……這事感覺天生就是個博士論文題目呀。
评分可能是根基的問題,也可能是視野的問題,本書所研究的顧祠,僅僅是顧祠而已。並沒有能夠對顧祠所能夠産生對比現象的文人結社與政治派係,當然他以為東坡壽等前期變化為參考當然是很有趣的,但之後呢?顧祠祭可是與清共終的,其他維新團體呢?故本書雖看上去材料與頁碼厚實,實則在曆史時空中顯得單薄地可憐。還有作者說顧炎武入祀是以經濟之學而非考證之學是本末倒置,試問孔廟諸儒,哪位是以考證之學入祀呢?能以經濟之學入祀已是不易瞭,為學之公議,並非完全等同入祀之標準。作者不明此處可謂遺憾。思想史的研究本就應遼闊恢宏,結果如今越發瑣屑精細,不知何故。
评分作者的博士論文,以“顧祠”這一係列現象為小切口,從年譜(紙上祠堂)、祠堂會祭、漢宋之學、西北史地和紀念流變幾個角度切入,圍繞的核心都是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思路很好,駕馭這種寫法也需功力,透露齣的文獻學功夫尤其值得關注。讀到後記中“開題前題目換瞭七迴”再一次深感做論文最難處在選題…另:美中不足是有兩處雕蟲,P123“即”應為“既”,P225“而且”也不通;紙質也太粗糙瞭,不是貴社一嚮風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