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最具独创性、最复杂的作家之一。他被后人尊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现代心理小说之父”……他留给世人的巨大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小说,数十篇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著名的作品有《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等。
罗新璋,1936年生,浙江上虞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63年起先后在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译审。作家。著有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编辑《翻译论集》,译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红与黑》等。他曾在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杂志社长期从事中译法文学翻译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他编译《巴黎公社公告选》,校读《傅雷译文集》全15卷。译有《特利期当伊瑟》、《列那狐的故事》、《红与黑》及《栗树下的晚餐》。所译《红与黑》译本被公认为重译外国文学名著的优秀之作,并在台湾出版。所编《翻译论集》及《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钱钟书的译艺谈》、《释“译作”》等论文,受到业界重视。
《红与黑》展示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全貌,既揭露复辟封建贵族的覆灭命运,也批判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卑劣及其与贵族、僧侣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的形象。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本科时包PC外国文学鉴赏课上的作业。旧文新帖。 错位的爱情 错杂的追求 错误的时代 ——于连人物浅析 假如于连生活在今天,他会做什么呢?让我们假设一番。长相清秀而又懂得拉丁文的他或许会是一名年轻...
评分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
评分于连•索海尔的敏感自尊到底是美德还是缺陷?我想这个问题是难于回答的,即使是《红与黑》当中的叙述者的态度也似乎不甚明晰,叙述者作为作家司汤达的代言人面对于连这个人物时心态是矛盾的,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其实美德和缺陷并非泾渭分明,二者时常胶着在一起...
评分上周我终于下定决心重新阅读这本曾让我的心灵如此激动,其情节却几乎被我彻底遗忘的作品。由于自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所以我知道自己初读《红与黑》时不满14周岁。我在1997年7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在此书中最欣赏的人倒是行为颇为狂热的德...
评分sm。
评分法国小伙儿于连心中魔鬼与上帝之间的斗争
评分断断续续半个多月终于读完,于连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典型人物,同时也是司汤达的理想化身和现实缩影。 想要了解一个人及其经历,那就去了解他的作品。(突然联想到《致命女人》,伊莱探问洁德是如何想到纵火复仇的情节的。当然是老娘我烧过啊哈哈????) 另,罗新璋译本极好,用地道的中文语言体系翻译,可称精彩的再度创作(当然我也学到不少生词僻字……)
评分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不值得同情。
评分学会于连对付玛蒂德的那一招不知道能祸害多少高傲的小姑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