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第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已出版《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贺卫方倾情作序,作者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带入法学,逻辑严谨,可读性强,为经济学人和法律学人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首先说明:我是经济学的研究生,不是此书的目标读者(“这本书,是以法律学者和法律系学生为主要对象”),对书里面的法理体系不甚了解,不敢妄评。然而,里面很多经济原理于我有如见故人之感,很想点评一番。 一开始我想要了解经济学在法律上的应用,和法与经济学(law and ec...
评分一本不错的法律经济学入门读本,强调微观和宏观方面都可以从人的理性选择和成本的视角进行分析,其中对于正义、公平等法律价值的实践分析,可以引起对于法律经济学的关注。建议深入阅读可参考桑本谦的《理论法学的迷雾》
评分看了2周才看完这本字数不多但内容及其浓缩且有一定深度的专著。熊先生是台湾法律经济学的权威,法律程序上也许两岸有所不同,但立法本质和法律追求公平正义的至高目标是一致的。但何以目标一致却东西方司法体制迥异,大概也可以用本书中的方法,用经济学追求的成本最低效率最大...
评分日常社会活动中,法学遭遇经济学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过程中往往是双方针尖对麦芒,弄得不可开交。于法律范围之内,法学站在正义和公正的道德制高点无可辩驳;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似乎经济学所提倡的内容又更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意义。表象看来,这是当代社会高度发展导致这两大...
评分在迅速看完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熊秉元教授的《解释的工具》后,拿起他的另一本著作——《正义的成本》,却迟迟未能放下,连带着整个夏天的度假,都随身带着它。在海边倾听海浪之声时,在球场打高尔夫时,都会不由地想起它的内容,进而一路思索起诸如与海边游泳、打高尔夫以及...
全是干货,必须五星。法学和经济学碰在一起的产物。话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法学事件讲述的更有意思,也因此有人获过诺贝尔奖,相反方向的努力却收获不算太大。由此来看,还是经济学和人的联结更紧密些吧。
评分它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在华人经济学界他和张五常、林行止、黄有光被并称为“四侠”。足见其学力深厚。 这套书的文笔非但不学术,而且非常浅显有趣。全套书是由一篇篇小文章组成,道理都在身边的故事中。
评分勉强翻了大半,不能欣赏这种写法。对基本概念没有清晰的梳理界定,谈自己个人经历细节时很絮叨,洋洋洒洒都是些常识,不精细不深入。对国外学者好像只会写如何著名,有什么头衔,说到他们的观点却没有清晰的概括,很多观点跟作者自己的观点混杂在一起,无区分和引用说明。不知道作者学术造诣如何,单就这本书来说,这么写还能这么出名,经济类书也太好写了吧。
评分全是干货,必须五星。法学和经济学碰在一起的产物。话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法学事件讲述的更有意思,也因此有人获过诺贝尔奖,相反方向的努力却收获不算太大。由此来看,还是经济学和人的联结更紧密些吧。
评分任何选择都有成本,即使是象征公平正义的法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