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译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著有《各自的朝圣路》、《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译有《悲剧的诞生》等。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哲学家,独自一人在欧洲文化中游荡。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在那个瞬间,他心生悲悯,抱住了马的脖子。这件事导致他精神分裂,失去了理智。
在本书中,尼采以叔本华为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家的品格、哲学的使命、哲学与人生及时代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看法。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成为你自己”的责任,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尼采的文章写得的确是文采飞扬,但是除了第一章以外其他章节读起来除了感觉文采很好以外觉得并没有太多的收获。不知道是不是时代不同了感觉读起来尼采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另外觉得刚读的时候激动万分但是“冷却”一段时间以后有点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许是我境界不够吧!
评分 评分有人认为尼采是唯心主义者,唯意志论;有人认为尼采的文字支离破碎,没有逻辑;有人认为尼采本人是疯子,不能当人看......而我想对以上人说,去你妈的逼,别自己看不懂,怪人家头上,你们深受词汇奴役,深受上层文化腐蚀,深受小心翼翼的恐慌袭击,怎么能懂得做一个真正的人呢...
评分茅塞顿开
评分022 书里的批评放在尼采以后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贴切。都是尼采是个人层面上的强者,他的理念适合自修,不一定适合社会的调节。为什么要强调自然生人有意义呢
评分“哲学家要给整个人类命运下一个正确的判断,因而不只是平均的命运,而首先是个人或整个民族可能获得的最高命运。”“所以,哲学家必须在与别的时代的区别中估价他的时代,并且,当他为了自己而克服当代性时,也必须在他所描绘的生命之画中克服当代性,亦即使之难以辨认,仿佛被涂盖住了。”
评分金句遍地,热血沸腾,以后还要反复品味。尼采对学院派哲学家极尽嘲讽,尖刻至极。关于哲学家与政治的关系也有很多论述。堪称尼采版《学术与政治》及《哲学与人生》。“何处有专制,则它必仇恨孤独的哲学家;因为哲学为个人开设了一个任何专制不能进入的避难所,一个内在的洞穴,一个心灵的迷宫,而这便激怒了暴君们。”(24页)“康德好像仅在极少数人身上深入了骨髓,化作了血肉……唯有那些最活泼也最高贵的心灵,因为不堪忍受怀疑,在他们身上取代怀疑的便会是那种震撼以及对一切真理的绝望…”(26页)“人类的一切秩序终究都是为了不断涣散人的思想,从而使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去。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偏要活得明白呢,而这便意味着活得痛苦?”(47页)“学者身上交织着极不相同的动机和刺激,他是一种极不纯净的金属。”(70页)
评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不仅是哲学著作,而且是一本美学著作。在康德的革命后尼采借叔本华之口用美学肯定人生的意义。作为“不合时宜的思考”,尼采在书中对叔本华充斥着赞美,但其对哲学与生命那种如此热烈和饱满的激情已经暗示了之后两人的分道扬镳。本书事实上应作为尼采借叔本华对自己进行的一场自我教育的感悟集,尼采对时代与个人的一系列见解虽然又偏激又极端,但总促人以思考,甚至让人汗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