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沫若,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郭沫若: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本书为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译本采用郭沫若先生的经典译文,插图采自郭沫若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编印、绝少流传因而弥足珍贵的《浮士德百三十图》,由弗兰兹·斯泰封绘图,亦是本书的经典插图作品。
浮士德」 1浮士德主要探索根本问题,即人类是否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的问题。歌德认为人类可以不断发展,该主题贯穿浮士德始终,浮士德象征人类,代表人类的探索。 浮士德整体上回答了所有关于哲学的问题,如宇宙的形成、万物的起源、认识的性质、人生意义乃...
评分孤独的光芒,激情的火 ——“体验”着浮士德的“体验” 我们不能真正的懂得一位大家,一切蜻蜒点水般的奢谈都是对他们的亵渎。 一 或者说,体验才是浮士德的名字。对浮士德而言,...
评分《浮士德》这部诗剧是歌德耗费60年写就的,在这本书中,歌德通过对浮士德的思想进行描写,塑造了浮士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浮士德精神”也是后世借此而产生的一个对浮士德思想的描述的代名词。 然而,“浮士德精神”经过了长时间的传承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被渐渐脸谱化了,渐渐...
评分《浮士德》被赞誉为经典的悲剧史诗,因为它在有限的篇幅里试图去展示最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类对理想、对终极幸福追求的悲壮而令人震撼的不懈努力。虽然最后迎接浮士德的是无法逃脱的死亡、停止、一无所获,但是谁又能避免这些必然不能改变的命运呢。命运,总是更强悍的,...
评分郭沫若的这个译本,语言更加的雄健有力,而且以大幅调整语法结构的手法力求押韵,整体上比别家的更融贯些,适合歌德的古典主义诗风。缺憾的地方也不少,有些古字显得生涩拗口,角色人物的唱辞几乎动用了古典汉诗的所有形式,大段的诗词歌赋总有些格格不入,念着念着就让人想起了西江月和好了歌,例外是仿效《诗经》的颂体诗较有带入感。此外,他的白话诗过于严整,在表现浮士德的崇高、狂热上具有的表现力,却不怎么适合表现梅菲斯特的虚无和滑稽,郭译的梅菲斯特太严肃了,在这方面不如钱春绮。读了后记觉得郭沫若真不简单,因为他译第一部也就用了十天,第二部也就个把月,用时如此之短,而这本诗剧的抒情性如此之强,抒情的文字比叙事的文字显然更难译,所以他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评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自我探索实现的宏篇;诗剧、二部悲剧和五次追求幻灭但毕竟爽过了好羡慕;欲望得不到满足和得到满足,人生这样斗争到死;本就是这世界快乐的一遭,莫错把贪图当理想,即便得到也不一定想要,哪怕一切皆如所想,欲望驱动和满足造就狂妄自大,恍然回头不是真的得到,告诫自己能节欲精进砥砺肯干敬天爱人自己开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好;最初想读是因为墨菲斯托,这恶魔出镜率太高;诗剧不好读容易抓不住主线和漏戏,插图版连贯了情节又提醒重点不漏戏大赞;这书从西安读到北京好几周了累爱,虽然ms不是主流版本但也能读出郭沫若翻译的不错,经典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笔笔撼人心
评分郭沫若的译本初看十分惊艳,迫不及待往下读。但看到后面有些审美疲劳,再加上知识储备不够,读来十分吃力。或许再过几年还会重读,希望有新收获。
评分笔笔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