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南方小镇卡尔夫(Calw)。年少时迫于父命曾就读神学院,后因精神疾病而休学。成年后因反对战争移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1962年病逝于瑞士塔辛山区的蒙太格诺拉村。
黑塞21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诗歌》。27岁《乡愁》一出,佳评如潮,继而写下《轮下》《生命之歌》《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让他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德国作家黑塞的《悉达多》是一部文学经典,讲述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卡马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极致,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卡马拉*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云门舞集林怀民《流浪者之歌》由此改编。
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
=========================================
爱如今在我眼中是一切事物中最主要的事物。
现在您收到的这本书(《悉达多》),书的*后三章正表白了我的内心转变的*终阶段,请您收下它如同手足的赠与!
——黑塞致茨威格
不算评论,只是想谈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为这种情况在我读杨玉功翻译的《悉达多》的时候也发生过。最初总是在“悉达多就是佛教的创始人”这个语境中,直到悉达多去拜访佛陀,也就是乔达摩的时候,我开始困惑不已。 在这个方面,不能不说译者杨玉功应该负主要责任。他的那篇颇...
评分我考虑着是否该把书架上的书这么分类:提出问题的;给出答案的;和,仅供缓解孤独的。 那么黑塞的小说们将被我毫不犹豫的塞在第三格,和圣·埃克苏贝里的《小王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哦,当然,黑塞不是飞行家,也不写童话。他是一个在荆棘丛生的现实中自信的迷路者。...
评分求道者悉达多去见佛陀。站在得道者乔答摩面前,悉达多看到了语言的破绽(语言是道的破绽)——而佛陀正是用语言传道的。这个破绽让他离开了佛陀,走上自己的道路。也不仅仅是由于他看到了这个破绽,另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佛陀的身体。佛陀的身体立在悉达多面前,这让悉达多,这...
评分悉达多的求道过程,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这也是一个人追寻自我生命的过程。人必须亲身去经历,一切教义知识都无法让人真正明白道之真意,任何言辞也无法替代自身的体悟,用心去感受一切,不要拘于表象,总有一天...
评分这是一个西方心灵对佛祖心灵的遥远呼应,而且是极有创造力的呼应。 东方的证道过程曾被这样来譬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悉达多在最终所达到的正是这个状态: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而,他所达成的路径却...
原以为是佛祖的传记,还一直想着怎么一直写的是芒果树下思索,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得道的啊。原来还真不是传记。主人公悉达多经历过婆罗门的教育、沙门的游历、富裕的生活、亲情的折磨,领悟到回归自然才是最后归宿,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轮回中,只有死亡才能超脱自我。
评分三分半
评分不停地寻找生命的真谛,却不可求;停下来去体验人生,去感受林林种种。 悉达多这本书讲述了最终的结果。
评分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这个版本最新,难怪没什么评价……全书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分:喃。对宗教不太感冒,对文中的观点较有认同感的部分在于,人们对于俗世的欲念的不可挣脱,追寻目标,到达目标,再追寻新的目标,人们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却甘于这种热烈。这叫做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