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以作品的创作为中心,但到了二十世纪。则转为了以作品本身和作品的接受为中心。 在现代作家那里,对常识,真理,理性的怀疑通过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 西方的文学评论经过了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阶段。 形式主义起源于俄国,最经典的理论是陌生...
評分事实上,讨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我们得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文学的本质是什么?2、文学以何种方式来表达?3、当文学以文本方式表达出来而具有的区别性特征是否是陌生化。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给文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使陌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代表一种...
評分最近有一个王逢振的译本,不知道是不是此书的中译本.但这本书的第一章论述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括对解构学派的解读,都是政治化的解读方法,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左派知识分子的阐释方向,值得借鉴.
評分该书就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的中译,可能就是王逢振翻译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再版,可是王逢振并没有说明,还取了个这样的怪名字,还搬出伊格尔顿写的中文版序言,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是伊格尔顿新写的一本书呢(我一开始就是那样被误导的)。 作...
評分印象中,特雷•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国内还有另外两个不同的译本,它们分别被翻译为:《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刘峰等译)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逢振译)。这次北京大学采用的是伍晓明先生译本,最早由陕西...
因為年代問題跟現在比譯名等等略微有些差距 但通達度方麵問題不大。精神分析那章不知道是實在不閤我胃口還是翻譯能力問題讀的十分費勁 業界風傳晦澀的鬍塞爾那段反而看的不是很費勁 果然我跟弗洛伊德還有拉康八字不閤。。
评分意識形態濃厚+自由人本主義傳統,三條主綫:一、現象學、詮釋學到接受美學。鬍塞爾的phenomenology解決康德沒能解決的問題(心靈如何纔能真正認識處在於心靈中的對象)方法是現象學的還原—懸置。從本質主義到存在主義。海德格爾,語言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作者無法鎖定一度作品的全部意義。赫希反對這種相對主義。“在人類曆史中,大多數的對話是權勢者對無權勢者的獨白”。推崇接受理論;二、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理論傢的政治圖謀難以實現,他們無力打碎國傢權利機關,卻發現可以對語言結構進行顛覆。這種結構是後期壟斷資本主義與斯大林主義政治的交織産物,兩者看似對立實則共謀;三、精神分析理論。從社會和曆史的角度思考人類個體的發展理論, 是關於人類主義形成的唯物主義。文化問題。
评分原來是個牛人
评分伊格爾頓吐槽新批評最得我心。自十八世紀以來,文學推動著全世界的激進思潮。七十年代之後,整個世界都在嚮右轉。在沒有前進方嚮的社會裏,文學就失去瞭一半用處。文學要守住另一半,就需要找到新的方嚮。
评分#不可多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