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生,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
1980年代初,木心先生旅居纽约,重拾被中辍十余年的文学写作,并陆续刊载于美国东部地区的《中国时报》、《世界日报》、《华侨日报》、《北美日报》、《中报》。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推出“木心散文个展”专刊,震动彼岸文坛。该刊编者按:如此描述:“木心作品在文坛甫一出现,即以迥然出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瞩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为这一阵袭来的文学狂飙感到好奇。”著名诗人痖弦并在台北文学会议中亲自击鼓朗诵木心先生的篇章。此后及至1990年代,台湾相继出版木心先生文集共十二册。
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主编发起并主持“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与会者计有:郭松,旅美台湾小说家,联合国高级翻译组资深翻译家;杨泽,旅美诗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李渝,旅美台湾文史论家,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林泠,旅美诗人;梁恒,旅美大陆学者,北美中文季刊《知识分子》主编;陈丹青,旅美画家。同年6月20日,以上六位人士的发言文本在《中报》副刊连续三天整版刊出。
这次座谈会的举行,距今整整二十年。陈丹青在当年的发言中感慨道,对于木心先生,“全面的评价,远在将来,我相信是会越来越大的,那时,就觉得今天,1986年5月9日,是一个值得回顾的日子”——今年,本社隆重推出木心先生在大陆的第一册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并全文付印二十年前在纽约举办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既属回顾,亦足前瞻,其意味深长的历史价值,自不待言。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我不大喜欢小说,读着读着就搁浅 断断续续地读的话,有时候会想不起来人物谁是谁,特别是外国名 所以我爱诗歌,少他妈废话!(虽然这世界上罗嗦的诗人也不在少数) 我读散文,散文有2种,一种是小说家写的,一种是诗人写的 (至于,多少小说家曾经写过诗或者多少诗人也写小说这...
评分读过木心的《即兴判断》,发觉自己好像又理解了他的百万分之一——“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只是历史,还有学识),写文章却举重若轻,看似满篇戏言、调笑,干净轻盈如落羽,仿佛吹之即散,实质却刚好相反。因申大义,反而微言。 观之国内大量作家,恨不得把自己所有...
评分因为懒,我喜欢读这样短短的小文章;因为懒,我读不懂这样短短的小文章。 小故事的好处,短小有趣,但也有明显的短处,太短了,以至于难以与书中人物一同成长。有时候灵光闪现,也因为是闪现,所以,消逝得也快。 还好,虽不能完全领会,却也能欣赏字里行间的那些...
评分战斗呀伤痕呀牺牲复活呀,这种是罗曼罗兰的东西. 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辨已忘言. 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辩. 论俗,都俗在骨子里,没有什么表面俗而骨子不俗的. 倘若骨子不俗而表面俗,那是雅,可能是大雅了. 我的悲伤往往是由于那些与我无关的事件迫使我思...
评分木心,陈丹青先生力荐的书和作者。读过,惊异于简洁和丰富如此和谐地统一在文字里,文字间的留白,留给人绕梁三日的思考回味,有种缓缓道来的韵律美和中国水墨画的简约美(很般配作者美术训练的背景)。然而,文字里并非都是和风细雨,也常见断然的意见,有力但让人不觉话语的...
看此书,我时常惊讶于木心能把我想说的话说的那么到位,而且是突如其来般。
评分木心很聪明 但那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狡黠 除了偶有的警句外 实在的让我难受
评分文章读完会心一笑,或嗯啊有道理后不想再阅,就算差文章吧。但若按这标准,好书的确少啊。//广西师大借陈丹青热、木心去世,翻版了多少木心的文章呢?!时隔4年再读老人,这本居然读不下去了,老人已逝,那时的我也逝。一,老人知识广博,文章多基于历史文艺事件评论,没解释的内容自然读的云里雾里,对自己也没多大裨益;二,老人行文论事风格现在读来实在不适,文章常用隐喻(非比喻),艰深的隐喻,影射,讽刺方式评事实,曾经觉得那是智慧,现在看来却只是在玩弄文字,实属下品,任何过于偏激的评论都源于偏见。而且我边读边感到:言辞过于刻薄犀利的人,内心是否都缺乏温润的情感呢?不敢妄下“即兴判断”。
评分听巴赫,读木心。
评分听巴赫,读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