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 1941—),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他少年时期已显得颇有才华,16岁念中学时写的一篇关于模态逻辑和直觉主义逻辑语义学的论文,曾引起美国逻辑学界的注意。后就读于哈佛大学,从师于蒯因等人。毕业后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克菲勒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7年在普林斯顿任哲学教授,不久升任麦科什(McCosh)讲座哲学教授。他主持过牛津大学的洛克讲座,担任过美国的《哲学逻辑杂志》和《符号逻辑杂志》以及以色列的《哲学》杂志的编委。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克里普克侧重于数理逻辑,特别是模态逻辑的研究,写出了《模态逻辑是一个完全性定理》(1959)、《关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研究》(1962)、《模态逻辑语义分析》(1963—1965)等重要论文,这些论文树立了他在模态逻辑语义学方面的地位,使他成为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之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克里普克的研究逐渐转向哲学方面。他在模态逻辑语义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观点,这些新观点在下列论文和专著中得到充分阐述:《同一性与必然性》(1971)、《命名与必然性》(1972)、《真理论概要》(1975)、《说话者的指称和语义学的指称》(1977)、《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1982)等等。其中,《命名与必然性》一书是他的第一本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主要提出两个新观点:一、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二、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他的这两个新观点提出后,引起了西方分析哲学界一场持续10多年的大论战。下面,我们将分别概述这两个新观点,并提出一些简略的评论。
《命名与必然性》讲述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仅有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
毕业那段时间把200来页的naming and necessity读完。在这本书中,作者Kripke先是澄清了一些有关指称的问题,接着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先验的不一定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不一定是先验的。而在最后一节,Kripke才将他在这些逻辑学上的观点应用到心灵哲学这个领域中来。 一开始我还真...
评分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 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
评分 评分很难想象,这个年代的 actualist,能把概念和数学逻辑的关系问题搞成这个模样。 四种数学逻辑理论,指着一个模态理论做。就如同一辆四驱车,只剩下一个轱辘。 这,还不原地画圈儿??(← 看在傅里叶级数的份儿上,我厚道点儿) 哲学立场,评论标题我已经点明了。详细说说本书...
评分在大学里,颇有一部分力薄儒的主业是掩饰自己的愚蠢。我相信这本书就是那群人捧起来的。 跟克里普克是智力低下的表现。 克里普克只是在分析哲学内部,披着分析哲学的外衣,重复近代欧陆哲学的谬误而已。 “所有可能的世界” 这是一个令我当场火冒三丈,至今含恨2年的词组。...
本来指称理论已很精当了,可是在“金星”那里出现了问题——将指称相同的二名词划分成后验必然条件实在画蛇添足(至少在我觉得),所以在有些通名问题上回归意义的指称论并不奇怪。
评分名称是历时形成的人际交流链条的结果
评分Je m'appelle...
评分基本思路: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物必然只是它本身,必然与其自身同一,因而名称必然不只是摹状短语的缩写,摹状词只能起到引导指称的作用而不能等价替换名称。关于模态空间和可能世界的探讨很有趣,实际上克里普克理论更为符合直观,而摹状词理论则是不适合正常叙事发展的技术性语言,有关平行时空的科幻作品基本是建立在克里普克的理论上的,但对于平行世界的理解却多半是以摹状词方式进行(严格来说大部分人实际上秉持着朴素的莱布尼茨式多时空观,但在把物还原为性质的复合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这也是许多时空系作品所谓“逻辑漏洞”的来源。或许是因为演讲稿之故,克里普克在批驳摹状词和摹状词簇理论上洋洋洒洒,但对自己的许多观点并没有给出严格有力的论证,尤其对于先验、必然之类的模糊术语,不在一个形式化模逻辑框架下是难以清楚地探讨的
评分摹状词理论认为摹状先于命名,把名称还原为一堆谓词;克里普克认为命名先于摹状,把摹状词归结到一个常数上。一个公式如¬必然p(a),在克里普克模型下为真可被解释为:存在一个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具有可通达关系的可能世界,在其中¬p(a)为真。如果否定的是a,那么这相当于按照摹状词理论说不存在符合属性p的对象a;如果否定的是p,那么这相当于按照克里普克说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对象a在可能世界中没有某个属性p。而克里普克已经事先把a定义为严格指示词,即a不可能被否定,因此克里普克在出发点上就已经选择了和摹状词理论不同的方向,因此借可能世界从理论上对摹状词理论进行反驳并不成功(他的反驳在与现实相符的意义上可能是成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