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峻,本名陳代俊,原籍四川資陽,現定居成都。1982年畢業於重慶師大中文係,執業媒體,業餘文學創作,曾獲全國及四川省多項文學奬。1990年代轉入民國學術史及學人研究,著有《發現李莊》《消失的學術城》《李濟傳》等。
★餘英時、王汎森、王明珂、羅誌田 熱誠推薦
★許倬雲 感慨作序:讀瞭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親切,又多感慨。這本書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猶如傢乘。
★百餘幅珍稀照片再現學人風采,第一手資料講述傢常瑣事、私情恩怨,真正做到“圖文並茂”
★為山坳上的學術殿堂立碑 為淒風苦雨中的學人塑像
中央研究院是民國時期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可謂民國政府的美服桂冠。
本書以抗戰開始後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莊時期的故事為重點,對鬍適、李濟、傅斯年、董作賓、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遊壽、曾昭燏等學者作瞭深入細緻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躍然紙上,如實展現瞭一輩學人在戰亂年代紮根山坳的學術追求與傢庭生活,反映瞭時代變遷中的個人遭際與傢國命運。
作者治學勤謹,爬梳史籍、鈎沉史事、探訪史跡,還原史實。材料豐贍,視角獨特,往往從平凡瑣事切入曆史肌理,把社會生活與學術思想巧妙地勾聯起來,呈現曆史事件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本書行文平易,故事生動,並配有大量罕見的曆史照片,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回望、感悟与启示 评《民国衣冠》 不可选择的是命运,可以选择的是面对与逃避。民国的那些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华;斯人已远,曾经的动乱、繁华与磨难,以及大师们的音容笑貌,我们只能是一声叹息。《民国衣冠》把他们比喻成那个时代的文明代表,当然不为过,...
評分民国时代的文人士子,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及对待学术时宗教般奋不顾身的情怀。时局的动乱使他们尤为知晓自己要面临的责任。困顿艰难反而会激发他们进取的决心。他们大抵受着两种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如同筋骨,撑起为人道德的一面;西方的科学如同血液,流淌在学...
評分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2091968001.html 在作家岱峻看来,衣冠之谓,亦代指文明。明末清初的王船山曾言:“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矣!”在这位与顾炎武、黄羲之齐名的思想家看来,亡国,若文明一并痛失,...
評分了解民国历史,领略民国文人的风采,并在之中吸取养分,充实自我。对历史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民国'是怎样一个梦?在你我心中••• 世间没有完美,但那个学人群体,及其留下的历史,依然让我追慕,追慕一种学术传统,而非名利科研……
評分恕我孤陋寡闻,咋一看这本书的书名《民国衣冠》,我还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民国时期的什么东西的,看了副标题——风雨中研院,才明白过来,讲的是关于中研究的那些事儿和那些人儿吧!民国时候的中研院(中央研究院的简称),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也阅读过相关书籍,它是民国...
撇去那些人物個人的魅力,就書而言,文筆是很乾淨的。否則就沒有那些鮮活的麵容瞭。
评分知識分子飽經離亂之痛,不論抗戰內戰,不論留在大陸還是赴颱去國,這批中國最優秀的學人幾乎都沒有能纔盡其用,“既予之厚,何奪之速”?實在讓人倍感沉痛。
评分民國的魅力,就在於這些人吧。看得我又糾結,又感動,又難過。民國之後,再難有這樣的學人和大師啊! 124
评分單獨推薦一個。哪傢要是給齣電子版就好瞭,這樣我就再收一個電子版,然後把紙書寄給周小魚。
评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篳路藍縷,弦歌不輟。奈何時代,奈何命運!衣冠成塚,掩捲涕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