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路,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速》《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钧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作文杂谈》是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书,是一位与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的行家对自已的经验和体会的倾囊传授,从“什么是作文”说起,到“作文批改”止,对有关作文的各个方面加以剖析和论证,语言亲切,道理平实,教者与学者均可从中获益。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说不写,就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千里以外的人都知道,让千百年后的人都知道。 辞达而已矣,不必瘠义肥辞,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他人命题,自己成篇的形式,无论从需要方面还是从成果方面说,都未可厚非。 小学,中学每周一次...
评分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在为文过程中的问题。 何谓作文?张中行认为,“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文超过话的方面:一、精确,包括简练、有条理、确切。二、深远,包括难明之理、难表之情。三、优美。“散文写得美的也很...
评分作文教学必读书。简明,条分缕析,切中要害。 讲的是教作文、写作文的正道,让人想起民国时《文章作法》之类的“厚重”的书。这样的书有一个特点:第一次读就会感觉很有收获,再读,还有收获。 共四十章,除了第一章《缘起》和最后一章《结束语》,余下38章真让人觉得如饮甘霖...
评分看张中行先生的书,是从《文言津逮》开始的,然后是《文言与白话》。这样的顺序是因为当时在思考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出路。后来零散地读了一些张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的另一本书(《诗词读写丛话》)看到一半,就放下了。而张先生的这本《作文杂谈》,以前在网络上见过,但当时...
评分#阅读打卡#《怎样作文》张中行 计划阅读330min,实际阅读343min,完成100% 摘录: 因为读而能深入吟味,以至于爱好,熟悉,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技能的资本,到自己有思想感情想表达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感到如何困难了。 分享: 张中行的写作课教...
老先生写的很诚恳,不像序言一般取乎材与不材之间那样狡黠。硬着头皮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己的文风看来也有些粉饰造作累赘拖沓板滞沉闷之嫌,到底不该求全责备。从考试开始,从模版开始,从阅读开始,事后觉得这样不好当时幼稚,可使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先生强调作文不宜速成,那么这本小册子的意义何在?我以为还是对自己的某种回答和总结,对久伴的良师益友的描绘倾诉,指望着靠一本书就能够通杀万千作文,还是太幼稚,不是种健康的心态。看一些心得,对眼力的反复强调,对阅读写作习惯的培养,对教学研究的孜孜不倦,还有对音韵和书法的提醒,真可谓雅人深致。
评分既是作家又是编辑的作文经验之谈 每篇短文的结构似乎都接近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对策的策论 行文格调贯彻书中所写确切简练朴实的辞达 言求精炼文求平实流利 或许和作者的古文根底相关 也有涉及格式规范的编辑内容 此外对作文的认识和之前读过的王鼎钧殊途同归 可做参照对比
评分老先生写的很诚恳,不像序言一般取乎材与不材之间那样狡黠。硬着头皮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己的文风看来也有些粉饰造作累赘拖沓板滞沉闷之嫌,到底不该求全责备。从考试开始,从模版开始,从阅读开始,事后觉得这样不好当时幼稚,可使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先生强调作文不宜速成,那么这本小册子的意义何在?我以为还是对自己的某种回答和总结,对久伴的良师益友的描绘倾诉,指望着靠一本书就能够通杀万千作文,还是太幼稚,不是种健康的心态。看一些心得,对眼力的反复强调,对阅读写作习惯的培养,对教学研究的孜孜不倦,还有对音韵和书法的提醒,真可谓雅人深致。
评分也是典型的吕氏文风啊。。。。。。
评分年度好书又诞生一本,很舍不得放手的一本书。阅读的这些天按照书中的指导来进行演练,觉得很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