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齣身猶太望族。草年研讀哲學;1920年定居柏林,從事文學評論及翻譯工作。在博士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剋福大掌拒絕後,他終止瞭對學院生涯的追求。加入法蘭剋福研究所,從而組成瞭後來事譽世界的法蘭剋福學派。1933年納粹上颱。本雅明離開德國。定居巴黎;1940年,法國淪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邊境自殺。
美國著名評論傢蘇珊·曩塔格把本雅明說成是一個思想開放、兼收並蓄的舊式“文人”或“量後一位自由知識分子”。
《漢譯經典045:波德萊爾•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通過分析19世紀法國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的詩作,並以法國首都巴黎為範本,深入研究瞭波德萊爾時代歐洲社會從傳統走嚮現代的轉摺過程,描繪瞭現代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歐洲日漸衰敗的傳統習俗、消失不見的清新自然以及一去不返的前工業社會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並在反襯中敘述瞭現代都市人的時間經驗方式和精神生存狀態。
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評分 評分本雅明在《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里并不是在写波德莱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德莱尔是他灵魂选择依附上的一具肉体,他所需要的,是波德莱尔的眼睛和手中的羽毛笔。这本是一部名为《巴黎拱廊街》的鸿篇巨制,波德莱尔本来只是黑色的维吉尔,带着本雅明度过19...
評分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总让我联想到李欧梵所描述的摩登的上海。两者都是从市民消费谈起,然后引伸出经济力量对文人作品的影响。城市生理学,诸如《夜的巴黎》、《桌上的巴黎》、《水中的巴黎》这样的作品在20世纪的上海同样存在,甚至连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
評分| I565.072 /B49B
评分本雅明寫東西看著就是舒服,可能張旭東譯本會更好讀。
评分波德萊爾對任何事情的無從確信使他不斷構想齣新的生活角色:閑逛者、小流氓、紈絝子弟和拾垃圾者。更為基本的,他是一個人群中的人,帶著興奮而黯淡的眼睛,在偌大的巴黎走來走去,最終絕望地發現迷戀現代性所要付齣的不可挽迴的代價,即『光韻在驚顛體驗中的消失』。他接納瞭現代性,接納瞭短暫和稍縱即逝的美麗,卻同時又將過去和現在黏閤在一起。本雅明選擇瞭波德萊爾,選擇他的步伐,他的眼睛,跟隨他從傳統走進現代,映入眼簾的,是資本主義夢幻的餘燼和廢墟。
评分建築與詩與革命。
评分建築與詩與革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