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心理学 科普 心理 医学
发表于2024-11-10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
比精神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污名化、病耻感和歧视:精神疾病和未成年是犯罪的“免死金牌”?患上抑郁是因为不懂事?肥胖是自我放纵造成的?成瘾是坏人做出的坏行为?
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通过非常精确的连接相互交流,但这些连接可能因损伤或疾病而改变,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形成,甚至根本无法形成。如果困扰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大脑硬件出问题有关,那许多污名化和歧视就站不住脚。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兼诺奖得主,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解析究竟大脑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出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
编辑推荐:
◎人类疾病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精神疾病都呈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我们却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
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就我国而言,目前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已达17%,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但其中得到合适诊断治疗的不到20%。我们不仅精神科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够,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也很不足。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或他人是生病了,哪怕知道了往往也会因病耻感而讳疾忌医。对此,本书作者坎德尔说,“教育和科学是我们消除污名的最佳手段。”
◎本书有助于我们改写对精神疾患的认识,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应对精神疾病。
本书引入了疾病患者的真实案例,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书内的七十余幅配图使知识更为直观,各类图表有助于读者理解生物学机制,而患者的艺术作品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他们不被束缚的创造力。坎德尔理性解析了不同疗法的利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治疗”的认识,同时,他直接驳斥了各种污名、偏见,引入各方观点对读者有可能关心和好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让我们加深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在需要的时候更好地支持自己和家人。
◎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造就“心理障碍一本通”。
市面上介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要么是篇幅很长的专业教材,要么局限于单一病种,主要是为患者及其家人撰写的心理咨询和自助读物;本书则以短小精干的篇幅,涵盖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的主要病种,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各种疗法及其优势和不足,等等。篇幅不大,却有助于我们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娜丁·伯克·哈里斯说过:“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体和大脑在特定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你就可以在处理事情时保持主动。遇到能触发应激反应的因素,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爱的人。”相信本书对所有读者来说,会是科学认识心理障碍的一本通、提升自身精神健康素养的必读书。
✨
哲学家陈嘉映、神经科学家约翰·E.道林、精神病学家徐一峰、神经生物学家仇子龙、演员陈冲跨界联袂推荐:
我曾读过诺奖得主坎德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做过推荐。从脑科学角度说,这一部《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内容更加系统翔实。坎德尔从脑科学的视角论述了心智的诸种方面,从记忆机制到艺术创造力,从身份认同到自由意志,为这些老议题提供了新洞见。我们不仅能看到心智生物学的新知如何改写我们对精神疾患的认识,而且也能借此拓展我们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浙大城市学院特聘教授
这本书回归了埃里克·坎德尔最初对人类心智及其障碍的兴趣,是一座信息金矿。书中深入介绍了认知和神经方面的大脑疾病: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坎德尔着重强调我们目前对各种大脑疾病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该领域应用的两种相对较新的技术方法:遗传分析和脑成像。我对这本书将临床症状与神经生物学(已发现的大脑障碍的解剖和分子水平变化)融为一体表示赞赏。我向任何想了解人类对大脑疾病的探索进程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E.道林,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大脑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性和精神病学临床科学基础的科普巨著,坎德尔写得非常精彩,让人不忍释卷。与一般科普不同的是,它同时兼具当今神经科学领域基础与临床最新进展,包括作者自己的记忆研究前沿工作,以及许多患者对自我症状的生动描绘,把一般晦涩难懂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人们日常体验的联系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分寸感把握很到位,也很好地梳理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他对创造力的大脑机制的观点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洞察力。在新心智生物学的框架下,神经精神疾病、发育与遗传易感素质、学习与记忆、人类行为、意识本质、精神分析等等被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由此开启一段探索大脑与心智之旅。
——徐一峰,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坎德尔是诺奖获得者,脑科学大师,也是科学写作的大师。他曾创作过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等诸多科普名著。《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是他撰写的关于脑疾病的一本科普小书,说小书是因为篇幅并不大。对于种类繁多、原因复杂的脑疾病,即使是厚厚的大部头也很难跟大众讲明白其来龙去脉。在这本书里,坎德尔再次展现出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对当前最重要的脑疾病做了精彩的“画龙点睛”。例如对于孤独症,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脑中分管社会功能的脑区出现了异常,对于情绪障碍疾病例如抑郁症,他提出可能是由于分管情绪与记忆的脑区连接出现了异常,等等。由于脑疾病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之中,这些点睛之笔并非一定是疾病的真正原因,但坎德尔出于数十年的脑科学研究思考,确实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观点,不仅对于大众理解脑疾病有帮助,对于我们专业研究者也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对于脑科学或脑疾病感兴趣的读者而言,相信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入门读物。
——仇子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脑神经科学曾经是我母亲最感兴趣的话题。2020年她患癌症住院,我回来陪她,买了一本埃里克·坎德尔写的The Disordered Mind(即《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英文原版)。我想从中理解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也想跟她分享一下这个领域最新的发展。见我读书,母亲问,你在看什么书?我说,一本很棒的科普,通过研究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成瘾等疾病,去理解思维、情感、行为、记忆和创造力。
当时母亲已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阅读,因为她失去了存储新信息的能力。但我仍想借这本书跟她聊天,我说,坎德尔因研究“学习与记忆存储”,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她拿过书看里面的插图。我说,这本书企图探讨人类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灵,我们个人的自我感,是如何从大脑的物质中产生的?她说,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数百亿神经元是如何产生了意识的?不过人用意识去理解意识,能有答案吗?
那个时刻,清醒像一道闪电划过了母亲头脑的夜空。两分钟后,她完全忘记了这场对话,令我怀疑它是否真的发生过。回想起来,那是我和母亲最后一次有实质的交流。
——陈冲,影视演员、电影导演、编剧
?️
媒体推荐:
埃里克·坎德尔的发现真正改变了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
坎德尔本人在关于精神疾病与艺术创造力的一章中架起了科学和人文学的桥梁。他还试图将克雷佩林式的生物学与更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相调和,正确抨击了这两种方法之间的错误二分法,认为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都作用于大脑。
——艾伦·贾萨诺夫,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工程教授,《纽约时报书评》
?
内容简介: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为我们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本书首先探讨了产生我们心智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紊乱,从而造成了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研究这些紊乱过程对于增进我们对大脑正常运作的理解,以及寻找治疗这些障碍的新方法至关重要。其次,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理解,比如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分化,将决定我们的性别和性别认同。最后,本书展示了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其中特别注意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案例。
虽然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都听说过,但并未真正了解,结果是我们对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误解、偏见与恐惧,而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书从科普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病人通常是怎么发病的,症状有哪些,科学家做过哪些探索,现有疗法有哪些,其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就能少一分望文生义、误解乃至污名化。
著者: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2022年荣休。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译者:
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见于《读库》《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译有埃里克·坎德尔的系列作品《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其他译著包括《自私的人类》《友者生存》《不被定义的年龄》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读者的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本书从专业角度让我们了解了听说过的和没听说过的各种精神疾病,如果没看这么专业的书,我可能对这类精神疾病还没有那么深的认识,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症,之前总觉得这两种病症可能都是自己想不开造成的,看过这本书后大概知道这些病的发生因素很复杂,要治疗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很不错
评分归根到底,是因为人类进化之初,毕生追求的只是“生存”与“繁衍”,但是文明、社会大发展之后,我们紧张的大脑和脆弱的神经,还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花样繁多的刺激与诱惑,就不好说了,“人人都有点精神病”
评分用一本书的内容去解释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等等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式明显不现实,每一种病症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探索和研究。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阐明了这些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是大脑的紊乱导致的一些列续发的破坏性过程导致了这些疾病的出现。对于这一理解有助于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读完这本书就觉得人类这么伟大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却知之甚少仿佛只看到了大海里的几座岛屿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从科普角度击破了那些对神经疾病污名化和歧视的观点,我们太多人对这些疾病还是有很大的误解偏见和恐惧,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评分神经科学专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的又一本作品。其《追寻记忆的痕迹》曾是我五年前的年度最佳之一,不管是作者的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性思维和不断开拓的科学素养,还是崇尚和平、谦逊有礼的人性品格,又或者是他所研究的大脑中的记忆机制,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写的《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则是运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人们对抽象画难以理解的原因,也很有意思;现在这本(个人觉得以《异常的大脑》为题更贴切),则是通过神经科学解释当前诸多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的形成原因,又有一番新的收获。此外,这三本书的译者喻柏雅老师也一直致力于提升国内读者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思维,我对他提过的书单也很欣赏。
评分梦回生物课。解答了一些困惑。譬如为什么孤独症谱系障碍在我们时代越来越多(考虑到他们不太可能有后代),除了被确诊的人更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患孤独症的年长父亲的精子的新生突变。肥胖啊它可能是奖赏系统失灵。 抑郁症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我有种心灵启发:压抑负面感受但同时对所爱的人抱有敌意,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但同时对自己抱有高期待——也就反映了如何看待世界上的自己的混乱。我简直会觉得是种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生物学/家庭)的产物,因为定位自己的坐标尺就在那里。
做哲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著名的伦理学问题——电车难题,它的一个最简单的版本就是你可以通过电车改道选择撞死1个人或5个人,你会如何选择?基于后果主义的考虑,肯定是死的人越少越好。 电车难题还有一个更复杂一点的版本,就是人行天桥困境。如果要让电车改道,需要把一个大汉...
评分强烈推荐后浪的三本书 开始说这本书之前,先说些体外话,读到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已经是我读到后浪引进的喻柏雅翻译的埃里克·坎德尔第三本书了,第一本书《追寻记忆的痕迹》是2019年社媒活动中奖,拿到了作者的签名本,读《追寻》让我了解了神经科学发展历程和坎...
评分 评分 评分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