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于赓哲、刘勃、仇鹿鸣——力荐
————————————————————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仇鹿鸣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让我们走进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探寻了这段历史背后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从王莽的头颅开始讲诉这段历史,从汉章帝继位一直聊到我们熟悉的何进被杀,董卓进京结束,这是一段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的前段,因为这些前情提要才有了后...
评分 评分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也许最为人熟知和关注的还是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普及,更是让这段历史家喻户晓。然而,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三国这个阶段的。这段历史的相当一部分是记录在《后汉书》当中的。因此,东汉也就是后汉王朝是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只有了...
评分不错的非虚构写作,以秦制-礼制为主线,讲述东汉政治史,后儒家皇权的构建与沦落。汉帝借由士大夫构建新体制,管理新朝遗留的儒家沉疴,彼此共赢,但外戚、宦官这些皇权代理人的逐渐兴起,让公天下朝私天下滑落,最终三国。 不过有一说一,单叙政治事件,属实有点平淡。相较前...
评分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可鲜少有书籍对东汉后期至三国这段历史的详细描述。 张向荣继《祥瑞》之后的历史作品《三国前夜》恰恰写的是东汉后期这段历史。全书以“群像”的形式展现了东汉后期桓、灵二帝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普通人的观念,探究东汉...
签名本一拿到就一口气读完了,很好看。
评分讲了三个东西,皇帝的合法性(我为什么可以做爸爸),家的崛起(一个爸爸为什么不够),皇帝的各种玩耍(只有爸爸是自由的。)。唉,我们二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在重复这些东西。
评分一如既往的延续了作者在《祥瑞》一书中对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合法性等这类深层次问题的关怀,本书无疑是一部鲜活的“思想史”。当然,与《祥瑞》不同,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中视角下移,很多地方更细腻,而且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比较晦涩的古代制度设计,因此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诟病。但怎么说呢?天底下没有新鲜事,作者打比方并非为了炫技,而且大部分篇幅还是在依托文献就事论事。有的人太傲慢了,傲慢到自己做不到深入浅出,还看不惯人家具有专业素养的科普。
评分上周读完后,一度想写个稍长些的读后感,没顾上,以至于拖到今天才标记。我觉得大白的历史非虚构,除具备一般非虚构作品的优点——叙事流畅、细节丰富、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他的两本书里,实际蕴含着作者深刻独到的思考和眼光。作者是从儒家政治哲学和士大夫政治的视角来重述两汉史,作者对此已有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讲述是基于这些思考展开的。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细节和学界观点,非常丝滑流畅,毫无刻意枝蔓之感。读这两本书,让我觉得,不仅是收获了几个知识点,学了几个新段子,喝了几口抖机灵的鸡汤而已,更会在思想层面受到一种冲击和启发。大白这两本书,在见识和立意上,显然远高于大多数普及性著作,上手难度又明显比同领域学术著作友好太多。能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得。
评分上周读完后,一度想写个稍长些的读后感,没顾上,以至于拖到今天才标记。我觉得大白的历史非虚构,除具备一般非虚构作品的优点——叙事流畅、细节丰富、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他的两本书里,实际蕴含着作者深刻独到的思考和眼光。作者是从儒家政治哲学和士大夫政治的视角来重述两汉史,作者对此已有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讲述是基于这些思考展开的。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细节和学界观点,非常丝滑流畅,毫无刻意枝蔓之感。读这两本书,让我觉得,不仅是收获了几个知识点,学了几个新段子,喝了几口抖机灵的鸡汤而已,更会在思想层面受到一种冲击和启发。大白这两本书,在见识和立意上,显然远高于大多数普及性著作,上手难度又明显比同领域学术著作友好太多。能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