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 库切 J.M. Coetzee 1940—
生于南非开普敦,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从个体出发观察世界,聚焦被主流话语忽视的边缘经验。其作品冷峻锋利,直面欲望、耻辱、衰老,探寻个体尊严离场 后的生存出路,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学品位的重要塑造者。
译者:
李鹏程,1983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保罗·奥斯特《4321》、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等作品。
导读作者: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外国文艺》主编。译著近三百万字,包括《在切瑟尔海滩上》《迈克尔·K的人生与时代》《螺丝在拧紧》等。著有随笔评论集《一个人的城堡》《假作真时》《小说的细节》等。小说集《八部半》获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小说《波兰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内容简介】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编辑推荐】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人》作为库切的小说新作,备受全球读者的期待。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波兰人》用文学的方式,聚焦人类最当下的爱欲困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全球顶尖文学媒体争相报道,好评如潮。
《波兰人》一经出版,便引发《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洛杉矶时报》《伦敦书评》等全球顶尖文学媒体的报道和讨论。
★资深外国文学译者李鹏程倾心之作。
李鹏程,1983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保罗·奥斯特《4321》、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等作品。
★特邀作家、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撰写精彩长文导读《垂死的浪漫》。
从世界经典文学中的爱欲叙事出发,勾勒二十一世纪的爱欲困境。
★知名设计师艾藤整体操刀装帧设计,内外封使用激光浮雕起鼓工艺。
32开125*185mm小开本,通勤出游,轻巧便携。内文采用80g顺纹胶版纸,翻阅柔软,手感舒适。
【媒体评价】
过了某个年纪,每一次触及床榻的爱欲尝试,都是在直面人生的赤裸与恐惧。——《纽约时报》
爱意味着什么?库切想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而记忆——当我们知道它不会持续时,它能提供什么慰藉?……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库切提醒我们面对一些我们不愿记得的事情:一切都会消逝。——《洛杉矶时报》
《波兰人》文字简朴但始终深刻。库切描绘人类境况各种变化的能力仍然是大师级的。——《出版人周刊》
《波兰人》表明,83岁的库切才华并无丝毫减退。——《卫报》
《波兰人》句句清晰,字字优美,完全可以靠在壁炉边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伦敦书评》
- “爱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潮流,即使我们在旁边看着,它也会退回到过去,隐入历史的尾端吗?” - 《波兰人》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它没有惊鸿一瞥式的偶遇,也没有飞蛾扑火般的豪赌——这个故事里的女人,甚至在进入故事之前,就已经预估过风...
评分我从今年初才开始读库切,大鱼读品 《道德故事集》,我喜欢故事里独居的母亲,她有自己的选择,面对自己的情欲和老年。 我知道J.M.库切2003年获诺贝尔奖,还两度摘得布克奖,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 过了这许多年才读库切,并不迟,一切刚刚好,我有判断有能力读他了。 ...
评分故事关于一些被时间留在过去的人,甚至你拿不准这是在嘲笑同情还是敬佩,库切笔下独特的冰冷的爱与美感,现在手里拿着他的遗言,她对他也开始有了好感,在被欲望禁锢与异化的世界里,局外人充满勇气的踏出了追逐爱的步伐,他对她的爱一目了然,凝视倾倒,女人说是他爱上了我,我并没有对这份爱做出回应,库切总是非常擅长精准的刺痛现代人愈加麻木惯性的神经,女人在年华苍老之际,放下一贯自卑的傲慢逐渐看到自己的心在跳动,最后的见面告别没有拖泥带水,她很欣赏这种态度,她总是这样的,少添麻烦,在安全范围内卫冕自己的心墙,在遗留下的那些诗歌里,竟毫不设防的走进了一个人的心,一条幽深的隧道,洞中回音祈求假若有来世,下辈子,甚至想与她一同上天堂,她表面暗嘲这种近乎孩童单纯与傻气的表述行径,但确实无可争辩,爱轰轰烈烈,她的确爱过。
评分就像被遗弃的、破旧不堪的波兰,爱在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合时宜。
评分隔阂,语言的隔阂,爱欲的隔阂,主体间的隔阂,这是极致的浪漫和极致的痛苦。
评分隔阂,语言的隔阂,爱欲的隔阂,主体间的隔阂,这是极致的浪漫和极致的痛苦。
评分当性解放的思潮和运动将欲望解构为自由的权利与理性的选择,它也同时把纯粹之“爱”贬在了欲望之下。但是爱始终在场,只是人们看不见她、不相信她,自以为已经对她祛魅,对她的存在报以沉默、猜忌乃至污名。就是在这样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年代,波兰人用死与诗歌力证着“这是爱,只有爱”,即便这份心意得到的最多只是同情,他也没有怜悯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