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

天人之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巫鸿
出品人:
页数:412
译者:
出版时间:2024-4
价格:1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779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天人合一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玄学
  • 人生哲学
  • 智慧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做历史学者一个至高无上的理想。巫鸿教授在他的新著《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中,试图为中国艺术中最具特色的山水画传统找到其最初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西方也有自然山水,但他们叫风景,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自己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中国的山水传统究竟是什么?最初是被如何表现的?当表现中国人对于自然理解的山水图像出现后,这些图像又如何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持续演进的系统?山水在中国从来不限于真实的山和水,而是有很强的哲学、精神、宇宙观的意义,它往往是连接天地、沟通神人、涵括不同万物的媒介。所以,这本书在面上是想要把山水艺术产生和早期发展状况根据考古资料整理一下,骨子里则是希望往深处挖掘中国山水艺术传统的根源,是巫鸿教授一部颇具雄心的作品。

--

“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山水”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巫 鸿 1987 年哈佛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 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 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 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 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 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 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和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并于2022年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空间的敦煌》(2022)等。

目录信息

致 谢
前 言
第一章 山野的呼唤:神山的世界
画像器物与神山图像
线刻铜器:技术性与视觉性
山野与文明的二元世界
神山图像与《山海经》
进入山野
第二章 世外风景:仙山的诱惑
从神山到仙山
仙山的视觉语言
世俗山水图像的萌生
第三章 天人之际:山水之为媒介
山水成为介质:图像
山水成为介质:文字
“丘中有鸣琴”
人与自然的共生
第四章 超级符号:山水图像的普及
“树下人像”图像的推广
全景山水构图的出现
联屏作为山水图像的媒材
第五章 图像的独立:作品化的山水
“拟山水画”及其边框
媒材和样式
“山水之体”与“山水之变”
“笔”、敬陵山水壁画、吴道子
丧葬山水画
第六章 媒材的自觉:绘画与考古相遇
媒材的发明和图式的革新
王处直墓壁画和“平远”山水模式
山水画与性别
结语:思考“考古美术”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时间来评

评分

一天读完,问题敏锐,论证流畅,经典之作。

评分

一天读完,问题敏锐,论证流畅,经典之作。

评分

第一时间来评

评分

从战国到汉末七百年间,中国艺术中陆续出现了三种表现自然的图像类型,分别为神山领域、世外仙山和被人类开发的山林田地。神山领域充满了幻想的神怪与真实的动物,吸引着富于探险精神的贵族驾着奇异的四轮马车前往探索。“偶像式”仙山随即从复数神山中脱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方的蓬莱和西方的昆仑。作为藏守着长生不死秘密的神圣之地,它们是仙人的居处也成为凡人向往的对象。后者幻想自己的肉身或灵魂能够进入这个神奇的国度,但人们同时也眷恋着自己的财产并希望将之带入黄泉之下,由此促生出描绘世俗庄园的墓葬壁画。“自然”在随后中国艺术中的一个本质性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这种纯粹的客体性,开始和人类主体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成为士人、僧侣和道流用以领会天地之间的奥秘,表达自我思想和感情的媒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