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燦(1912-1999)1912年生於河南輝縣,1938年畢業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後從事西南邊疆民族藝術調查。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從事傳統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研究工作,後曾任颱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有《中國美術史》《中國名畫研究》《中國畫史研究論集》等著作。
李在中(1949—2020)李霖燦先生之子,長期研究“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颱北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曆史,兼及抗戰時期西南邊疆文史研究,多年來緻力於文化交流活動。
著名藝術史大傢李霖燦的經典藝術田野調查
編輯推薦
還原著名中國藝術史、民族史大傢李霖燦先生的西南邊疆調查,記錄中國藝術史本土化的早期探索
內容簡介
《黔滇道上》完整收錄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民族學學者李霖燦先生在30年代中後期對黔滇地區考察所著述的文章與手繪寫生。在本書中,編者李在中先生進行瞭精心編排,將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1940年由《大公報》在香港齣版的《黔滇道上》原文,第二個部分加入瞭李霖燦由貴陽步行到昆明的日記,這是當年書寫本書的原始素材,與書的內容相對照來看,更直觀還原瞭李霖燦先生當時所做的田野調查。第三個部分,是李霖燦先生當年為國立藝專“邊疆藝術考察團”所寫的田野調查報告及相關文章,也是此次黔滇之行的一部分。第四個部分附錄,是李在中先生精心編選的對《黔滇道上》的補充文章。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國藝術史大傢在青年時期通過田野考察而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地理地貌、博物生態、民族藝術、社會田野等各方麵做齣的記錄與思考,我們可以一窺是我們中國本土民族史、藝術史研究最初的探索
1938年的秋天,由于战事吃紧,流亡中的国立艺专决定从长沙迁往昆明。几个年轻人兴致勃勃,商量着要徒步去昆明,一来可以一路写生,二来可以用脚丈量祖国山河。向校长滕固报告后,滕校长欣然应允,并请行署为这些青年写了步行宣传抗日的证件,并支持没人路费三十二元。这个“徒...
評分沈从文在给李霖灿《黔滇道上》一书所作的序言中,特别提到抗战军兴为贵州、云南两省带来的发展机遇:“无事见不出进步与朝气,若干国立大学和几万学生向内迁移,在黔滇两省将来的影响,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公路和铁路的兴修,公私工厂的迁移,国际贸易出口的集中,更见出这两个...
評分 評分沈从文在给李霖灿《黔滇道上》一书所作的序言中,特别提到抗战军兴为贵州、云南两省带来的发展机遇:“无事见不出进步与朝气,若干国立大学和几万学生向内迁移,在黔滇两省将来的影响,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公路和铁路的兴修,公私工厂的迁移,国际贸易出口的集中,更见出这两个...
是先讀李霖燦《黔滇道上》,再讀楊瀟《重走》的,李霖燦走的徐霞客路,楊瀟走李霖燦路,有時空錯躍之感。後來發現楊瀟也開始引述李霖燦這本書,有種共同發現珍寶的喜悅。
评分特殊時代的青年熱誠
评分舊書新版,新增貴陽至昆明的日記比原書更加細緻生動,作者文字省潔,配圖精美,所記景物風俗豐富多彩,與其援引的徐霞客遊記和今日黔滇旅途形成兩重對照,十分有趣。戰時學校尚能支持幾個學生的自發遠足考察,雖曆艱險,學生收益足以銘記終生,教育之開明令人羨慕。今日經費充裕,反而拘束學生於校門之內,隻讓死讀書。
评分1938年的遊記,生活並沒有多少變化
评分是先讀李霖燦《黔滇道上》,再讀楊瀟《重走》的,李霖燦走的徐霞客路,楊瀟走李霖燦路,有時空錯躍之感。後來發現楊瀟也開始引述李霖燦這本書,有種共同發現珍寶的喜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