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许知远 传媒 随笔 新闻学 新闻 理想国 知识分子 传播学
发表于2025-01-23
新闻业的怀乡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许知远从新闻从业者的视角,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媒体精神。作者回看这个行业的往昔时,在书中漫生出来的尊敬、怀念,以及乡愁般的忧伤,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研究人员都不无借鉴作用
编辑推荐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闻业何为?
面对通稿和“10万+”,还存不存在严肃的新闻业?在历史上,一代代媒体人怀抱着何种梦想投身其中,用自己的雄心和才华重新定义新闻业?
媒体人如何捕捉新时代的风尚,《纽约客》可以告诉你答案
纽约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使得家乡暗淡无光,享乐主义更具诱惑力。举止粗鄙的罗斯最终创造出《纽约客》,是因为他成功地捕捉到新一代纽约人对于幽默感的理解。
避免取悦他人,不管是权力、市场还是公众
2001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中,《时代》编辑踌躇再三,最终选择了纽约市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而不是本·拉登。很显然,在尊重客观与讨好公众之间,《时代》选择了后者。
判断力比勇敢更重要
中国新闻界有两种人:有的人将自己想象成斗士,认为只要尽可能地披露真相,就越可能接近真理;也有人将自己的平庸推卸在制度层面上,抱怨所受的阻拦,而只要面前这座大山消失,前途必然光明。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办人,《东方历史评论》主编,访谈节目《十三邀》主持人。代表著作有《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醒来》《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
“我赶上了中国新闻业黄金时代的尾巴。19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的几年,加速的市场经济改革、加入wto、新经济的兴起,都市生活与中产阶级的涌现,催生出新的、繁荣的新闻与知识的消费市场,也催生出一批新闻界的明星人物,刚刚毕业的我也成为其中之一。这本书的主要篇章,皆写于2001至2003年之间。彼时,我正沉浸于啼声初试的喜悦中,在一份年轻的橙色报纸上,以主笔之名,对911后的世界、中国的转型,做出喋喋不休、经常不知所云的评论,也暗暗期许,在一个迅速跃升的中国扮演李普曼式的角色。”
评分本来想了解一下新闻业 但是读不下去
评分那时候的许知远,思想还是稚嫩的。
评分新闻人的随笔若是喜恶表现得太明显自然就失了想追求的所谓新闻自由与公正,点过之处不免浅薄。实话实说,道理都懂,但压抑了新闻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在当代难觅答案。怀乡与否总多少有着骨子里的某分执拗,钻了牛角尖或许做得好曾经的新闻,但却做不来当下的新闻。热点和媒体都需要平衡,深入挖掘则需要沉住气,稳下来,何去何从虽不能凌空于大环境,却多少可以保有初心,尊重新闻本身。
评分看完了,这本书是个宝库钥匙,读晚了。读书了过程中标记了好多书,发现自己太无知了,心里越发不安。
许知远2000年从北大微电子专业毕业以后,开始与朋友准备创办《经济观察报》。他们的目标,是办一份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报纸。从01年开始担任《经观》的主笔以来,许知远一直是读者们喜欢的评论作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断断续续地写成了《新闻业的怀乡病》这本书。 作者用...
评分今天的许知远,已经不属于那个忧伤的年轻人的年代了。 还好,许氏的愤怒还在。 世界很大,你慢慢走。
评分新闻应是正直道德的社会公器,人应是有尊严能思考的独立个体。 这本书以短篇小传的形式介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后期以美国新闻业为主的,众多天才媒体人和优质报纸杂志从无到有再由盛转衰的故事。那些不可一世的天才们在转瞬即逝的几十年中用工作定义了新闻理想,这个可能再也不...
评分我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传媒人是从罗纳德·斯蒂尔那本厚厚的《李普曼传》里寻找到梦想的种子的。 19岁那年的一个春天早上,哈佛大学二年级生沃尔特·李普曼听到有人敲他的门,他开开门,发现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正微笑地站在门外,老人自我介绍:“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
评分3.8 《新闻业的怀乡病》 许知远 三个深夜,仔细读完。 作者许知远是让我又爱又恨的一个作家。单从这本书的文字来说,由于缺乏系统的文科训练,有一部分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经常会让我挠头,猜测其中的意思。掉书袋式的写作方式,也并不值得借鉴(他也在书中承认多次引用某...
新闻业的怀乡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