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科学斯特林教授、人类学教授,农业研究项目(Agrarian Studies Program)联合负责人,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员,也是一位普通农民。他的研究关注政治经济学、比较农业社会、霸权和反抗理论、农民政治学、革命、东南亚、阶级关系和无政府主义理论。著有《统治和反抗的艺术》(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国家的视角》(Seeing Like a State)、《逃避统治的艺术》(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六论自发性》(T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反对谷物》(Against the Grain)等。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发展理论”,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先从从林业、赋税、土地制度、度量衡、姓氏、城市规划、革命、集体农业的具体案例谈大型规划中的极端现代主义,然后回到认识论谈地方性知识/实践知识。 如书名所说,确实是“国家的视角”,主要从剖析规划者为什么以及如何执迷于清晰化和规整化,但Scott其实也有讲不少来自“规...
评分上路前,抓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本。在火车上看完这本书后,收获很大,感想也很多。我不知道从应该如何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感。这本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证据充分,分析深入,有理有据,观点中肯,很多分析判断让人信服,应该说是一本好书,可是在这本书有让我对有的东西有...
评分国家发起的社会工程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原因:第一、对自然和社会的管理制度—重塑社会的国家简单化,第二、极端现代化意识形态,第三、独裁主义的国家,第四、软弱的公民社会。 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一个反对极端现代主义、人工设计社会秩序的帝国主义的一个案例。要表明实践知识、非...
评分当代国家出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安检搜身、没完没了的表格填写、到处都被要求出示身份证、“证明自己是自己”。这些具体的措施,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每一种措施,都是普遍理性和任性人意的不可分混合。大多数时候无害且没有恶意,被统治者可以适应,但有时...
评分读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一书,特别是将这本书翻译出来以后,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是犹豫了很久,因为一直没有理清思路,怕话说不清楚,也就一直没有说。其实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因为这个副标题至少在两个方面引起了我...
真是个宏大又贴近中国疑难的巨型提问:那些国家强制性权力推进的,试图改变人类状况的项目为何失败?简单提炼一下:对复杂性多样性的简单化;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及其建立的美学信仰和乐观主义;国家权力的滥用;公民社会的软弱与驯服。在此四点的基础上,作者列举了当代很多失败案例,如近代德国林业标准化问题、柯布西耶流派在城市规划留下的后遗症、苏联集体农场、非洲的强制村庄等等。作者提出米提斯(非正式知识、民间智慧、地方性实践经验)与现代性知识秩序的含糊关系,似乎不太认为现代性知识秩序具有细化演进的能力,而对权力滥用的鄙夷、对权力利用下的现代性知识秩序的不信任则明显缘于无政府主义的信仰。放在中国来看,全能对号入座,很显然极端现代主义和权力XX在中国已成为主流思潮,而对米提斯的不信任和消灭,早从近代就开始了。
评分斯科特自己都承认了,这是一本写完就过时的书。如今有意图且有能力施行极端现代主义规划的,不是国家主义者,而是经济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忽视地方知识,但又要在什么程度上承认和使用地方知识,却不把它当作一种“自然”呢?这里的问题是,如果不把地方设想为一个与国家对立的完全均质的“原核”,那么又是哪个知识阶层有资格代理地方权力?目前来看,斯科特只是在大量抄书中抒发了一点儿自己的无政府主义(反资本主义)乡愁。
评分决定把作者的东西都收齐
评分说实话,国内引进的斯科特的书里,这是我最后一本读完的了。这本倒是和哈耶克的一系列书在精神上神似:唯理主义自以为系统加持、科学预见而诞生的致命的自负。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本书对于本地知识、实践知识的重视——这让我想到了波兰尼那本著名的《个人知识》(本书也有征引);以及对于整体主义(强调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认同——这让我想起《翻转式学习》一书。另外,从本书我们可以也反思黄仁宇关于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这一著名观点的皮相:其实不是中国缺乏数目字管理,而是中国历代政府已经有了数目字(清晰化统计)之外的其他管制手段,比如思想控制等等,已经很能榨取民力了。没有数目字管理,也许反而保留了一定的空间,让老百姓有空子可钻。另外,量子计算机、大数据和AI,看架势对精密信息的获取、分析、控制又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评分作者怀疑的不是科学、专业化的现代化,而是怀疑打着现代化的名义去实施简单化的大型项目,而忽视“洛提斯"的本地化的经验。每每读到书中的案例,脑海中浮现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如何失败的?苏联的核工业最早就是作为国家赶超西方的现代化大型项目上马的。一是未充足考虑复杂因素的简单选址;二是未充分考虑突发情况的简单化管理;三是未充分考虑核爆炸的管僚精英式的决策;四是来考虑安全的配额竞赛制生产。看起来无比美好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最终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这无疑是精英的傲慢、是一厢情愿式的失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