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巴黎索邦大學哲學係,1952年發錶處女作《休謨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學》,1957年任索邦大學哲學史助教,1960年任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專員,1964—1969年任裏昂學院哲學教師,1969年接替米歇爾·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疾摺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墜樓自殺。
本書是對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的一種全新解讀。作者一反傳統的現象學式解讀把《追憶》視為一種“反邏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個超越一切認知經驗的主體自我,而是一個被動接收世界之符號客體,從而對西方哲學的經峻闡釋體係提齣挑戰。本書見解獨到,語言精闢,讀來既發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書自1964年初版後受到廣泛關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錶作之一。
本書是對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的一種全新解讀,書中具體包括瞭:符號的類型、符號係統中的多元化、《追憶》的層次、三種機器等內容。本書見解獨到,語言精闢,讀來既發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書自1964年初版後受到廣泛關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錶作之一。
在我看来,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这个文本中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打碎长期以来凝固在时间观念上的沉重环链。他要把《追忆似水年华》从现代主义的连绵的泥沼中拯救出来,重新纳入后现代层叠错落的视角中。也许,当德勒兹书写完成的时候,普鲁斯特便已经不再是普鲁斯特...
評分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我一直认为,德勒兹是个天才的批评家。他的这一才能在对卡夫卡和培根的评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示:低垂的头与昂起的头、圆形场地、无器官的身体,等等。他总是能用自己的理论长矛拨开笼罩在文本之上的混沌一团。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魔术...
評分最近开始对着译者的word原稿,一点点校看。 果然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过,如果这么说,自然有不少地方还不够“纯净”,或者是句式太长,或者是不够利索。 不过译者对原稿的许多改动,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特别喜欢这句:“爱就如死,当我们想象着我们还能活得足够久,以便能看到...
評分最近开始对着译者的word原稿,一点点校看。 果然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过,如果这么说,自然有不少地方还不够“纯净”,或者是句式太长,或者是不够利索。 不过译者对原稿的许多改动,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特别喜欢这句:“爱就如死,当我们想象着我们还能活得足够久,以便能看到...
前麵總結幾種符號類型,後麵梳理幾種文學機器。德勒茲對文本的解讀既細緻綿密也天馬行空,引文與闡釋恰切流暢,一如他所秉持的哲學理念,文學、哲學、藝術最重要的是差異、創造和開啓另一種生命可能。真願意每讀完一本《追憶似水年華》便讀一遍德勒茲的這本書,這樣重復七遍也不會厭倦。
评分前麵總結幾種符號類型,後麵梳理幾種文學機器。德勒茲對文本的解讀既細緻綿密也天馬行空,引文與闡釋恰切流暢,一如他所秉持的哲學理念,文學、哲學、藝術最重要的是差異、創造和開啓另一種生命可能。真願意每讀完一本《追憶似水年華》便讀一遍德勒茲的這本書,這樣重復七遍也不會厭倦。
评分老卵
评分“一件藝術作品比一部哲學著作更有價值,因為在符號中所包含的東西比所有明確的含義更為深刻。”
评分前麵總結幾種符號類型,後麵梳理幾種文學機器。德勒茲對文本的解讀既細緻綿密也天馬行空,引文與闡釋恰切流暢,一如他所秉持的哲學理念,文學、哲學、藝術最重要的是差異、創造和開啓另一種生命可能。真願意每讀完一本《追憶似水年華》便讀一遍德勒茲的這本書,這樣重復七遍也不會厭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