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历史面貌是什么?学术史,还有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都在回答这一问题,这些“史”从不同角度展示思想、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思路。作者却反思性地认为:这些脉络并非古代学者自己意识到的,而是千百年后整理出的概念体系,以现代概念体系中的“史”来评介经学问题,未免以今律古之嫌。
这本书介绍了马融、郑玄、朱熹、孙诒让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经学在两汉、唐宋和晚清三个重要时期的研究典范。作者甩开了既成“史观”的束缚,以“读书”这一平凡无奇的用语为宗旨,直接观察古人留下的文本,挖掘其中有趣的思维过程,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经典、经学的多元可能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由材料之形式而及材料之理路。
评分《郑学第一原理》一文很有启发,叶纯芳关于朱子礼学的研究也很有用
评分补标
评分读过《北京读经说记》,在此重温了一些篇章。夫妻二人间的水准还是有明显落差的…新入的文章,以《孝经述议》的编后记最重要了,以前在原书里没仔细读,挺遗憾。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可以叫“经是郑学”…毕竟评价他人经学成果旨趣多以郑玄为准绳。
评分经学门外汉,未知其崖略。读后两点感受:1.乔秀岩遵从唐人所谓“礼是郑学”,独奉郑玄为经学之正宗,而视孙诒让、王引之、金鹗等为经学之末流。但在比较郑玄、王肃、赵匡以及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不同的“方法和目标”后,又强调不应用一个价值标准评骘优劣。尊郑而抑孙、尊经而抑史,门户始见矣!2.“义疏与律疏”一文,既认定郑学为经学义疏之正宗,标榜其“随文求义”不过是为了遵循“结构取义”这一郑学首要原理,置王肃、赵匡之“目标和方法”不顾,视经学义疏为郑玄意义上的“追求逻辑完美”。以此比较《律疏》,认为其徒有“疏”名,乃“章句”之实,虽具实用色彩,却“找不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根据,读者会感到莫名的不安”,这一论断准确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