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超,女,福建福州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曆史學基地班本科,復旦大學曆史學係碩博連讀,2013年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同年入職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嚮為當代基層社會與勞工政治。先後在《社會學研究》《社會》《開放時代》《史林》《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十數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階級身份與上海工人的物質生活研究(1949—1965)”(14CZS022)。
中國改革開放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低下的經濟效益,給後人留下瞭太過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我們很少能發現同時期國傢在追求效率上作齣的努力。林超超著的這本《動員與效率(計劃體製下的上海工業)》認為,1949年後的中國是在短缺的社會資源基礎上實現其工業化訴求的,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顯示瞭中國計劃經濟和勞動激勵的獨。以生産指標構築起來的指令體係和賞罰體係,是國傢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器;對勞動競賽等群眾運動式的生産動員方式的青睞,是國傢常用的一種針對勞動者個人的激勵辦法。然而,這種激勵機製在換來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掃讀掃讀。
评分很好的近代工業史研究。作者的博士論文。對瞭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工業變遷與國傢計劃間的關係很有幫助。
评分最終看來,運動式推進的本質是個人的效率不被重視,因為可以靠加班短期解決。無論是社會治理還是公司活動,都是一樣的
评分較之經濟分析,更加偏嚮曆史研究。在改革開放前,慣性思維是依靠政治動員踩油門以求經濟發展,而不是藉助科學原理。追根溯源,所有的領域頭上都有政治二字,恐怕也是國傢時至今日依舊的問題。
评分較之經濟分析,更加偏嚮曆史研究。在改革開放前,慣性思維是依靠政治動員踩油門以求經濟發展,而不是藉助科學原理。追根溯源,所有的領域頭上都有政治二字,恐怕也是國傢時至今日依舊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