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1999),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近著有《时间的观念》(2006)、《反思科学》(2004)、《让科学回归人文》(2003)、《自由的科学》(2002)等。
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本书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吴国盛老师太厉害了,完美的技术哲学入门,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怎么认识技术决定了如何认识人,没有中性的技术,任何技术都有特定的意象结构,由于自我隐蔽,人们常常看不见技术,技术比科学历史更长。
评分理不糙,送给我妈普及本专业知识。
评分任何一种新技术出现,都应该问一个问题:谁会受益,谁会受损。技术革新的背后蕴含着大量的利益再分配。技术批判主义者就是要考虑,这个利益再分配是不是包含着更多的公正、公平和民主。亦即,必须关注技术背后隐含的政治意义。
评分理不糙,送给我妈普及本专业知识。
评分这个集子是2007-2008年间的演讲汇编,基本阐述了吴国盛对科学、技术、技术哲学的主要观点,虽内容上略有重复,但我仍旧从中收获很多。全书讲了这么几个大问题,技术和人性、政治的关系,技术哲学的源流与发展,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差异,近代科学的形上学预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