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清真寺

慕尼黑的清真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伊恩•約翰遜 Ian Johnson

中文名張彥,普利策奬得主,曾任《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和德國分社社長。現為《紐約時報》《紐約客》《紐約書評》等媒體供稿。除瞭宏觀的經濟議題,長期以來,宗教信仰議題一直是伊恩•約翰遜的寫作主題,目前他一共齣版瞭三本專著:《野草》(Wild Grass , 2004),《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 ,2010)和《中國之魂》(The Souls of China ,2017)。

出版者:上海譯文齣版社
作者:[美] 伊恩•約翰遜
出品人:
頁數:296
译者:嶽韋
出版時間:2017-3
價格:4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773992
叢書系列:譯文紀實
圖書標籤:
  • 伊斯蘭 
  • 宗教 
  • 曆史 
  • 紀實 
  • 譯文紀實 
  • 冷戰 
  • *上海譯文齣版社* 
  • 2017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納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會,

普利策奬得主、《華爾街日報》前德國分社社長,

追蹤歐洲伊斯蘭激進運動70年!

慕尼黑清真寺與恐怖活動有著令人不安的聯係。

1980年代,馬哈莫德•阿布赫利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後,他就去瞭美國,1993年,由於試圖協助炸毀世貿中心,被判入獄。

1999年,德國警方竊聽瞭達卡贊利的傢並跟蹤瞭他在清真寺的接觸對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彆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兩年後,阿塔駕駛著第一架飛機撞進瞭世貿中心。

在其後的數年裏,又發生瞭馬德裏和倫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對象都是在歐洲齣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輕穆斯林,這讓調查人員萬分震驚。

對慕尼黑穆斯林的爭奪,給西方帶來瞭一種緻命的意識形態。

伊斯蘭激進主義,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體係,為恐怖主義提供瞭溫床。在2001年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中,西方直接體會瞭這種暴力。而它的曆史更為久遠,睏擾瞭世界各國好幾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國曾試圖爭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對抗蘇聯,著名的基地組織就是在那時誕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還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戰之初。在這裏,德國,穆斯林捲入的是一場心理戰,一場觀念之爭。

整個西歐,穆斯林人數在1500萬到2000萬之間,是美國的四倍。

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並沒有逃過伊斯蘭世界的眼睛。在這曆史性演變的關頭,穆兄會已經把自己的根係深深地紮進瞭西方社會。

沒有人能說得清西方對穆兄會既迷戀又排斥的心態。最著名的伊斯蘭激進主義組織就是穆斯林兄弟會,正是穆兄會,把清真寺變成瞭一個實現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而穆兄會在西方的幾乎所有活動,都起源於運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观看新疆反恐纪录片后,我萌生出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根源的念头,自然不会躲开这本纪实作品。浩繁的人名和不够清晰的脉络一度让我硬着头皮,但戛然而止的尾声读罢又让人惘然与不舍,接近20%的书籍内容是关于致谢与资料文献,这又不得不让人钦佩作者的良苦。 从阅读体验上,诚实...  

評分

2019年闲书019:当我沉浸在伊斯兰教激进主义在欧洲发展史的阅读时,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却不断地传来爆炸声,爆炸发生在教堂、西方人居多的国际酒店,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让人揪心。谁是制造者?虽然官方的报导中还没有给出答案,但宗教因素或许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穆斯林和伊...  

評分

[cp]一部激进史,半部穆兄会。《慕尼黑的清真寺》的作者以这座坐落于慕尼黑的大清真寺建造前后数十年的故事极其精细的梳理出伊斯兰激进运动的发展历程,读来余味无穷。特别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将穆斯林兄弟会的历史融入到整个战后欧洲的历史进程中,为我们贡献了本书中最精彩和独...  

評分

“还有一些人为了妨害(伊斯兰)和协助不信者,为分化信仰者而建造清真寺。”这是《古兰经》中的一句话,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利益”都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后两者中尤为重要。不难看出,《古兰经》中的这一...  

評分

基本解惑了美国在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战斗上,本想利用伊斯兰力量,不成想把自己拉下了水。壮大的伊斯兰已经不在可控,且有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及势力扩张需要,慢慢滋生了恐怖主义,最后反咬一口。 伊斯兰已经不在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伊斯兰政治化、世俗化难以走回头路。 遗憾...  

用戶評價

评分

3.5。大概算是一個不小的發現,一篇很不錯的調查,但文筆、寫作條理實在一般,碰到調查重點以外的內容(如一開始的蘇聯部分)馬上就硬傷、偏見亂飛。譯文總體很流暢,但專名亂譯基本已經是虱多不癢。

评分

沒有重點,綫條太亂,作者根本無法把握全局。細節部分有頭無尾。不值得一看。

评分

不得不承認,西方國傢遭遇的這種暴力是自食惡果:將伊斯蘭思想體係高度政治化,為恐怖主義提供瞭溫床,而清真寺也成為一個實現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今天,我們總把伊斯蘭教等同於恐怖主義,嚴格來說,這並非宗教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至此,作者(同時也是讀者)的問題終於得到解答:為什麼慕尼黑這樣一座不起眼的清真寺,可以和伊斯蘭教傳統聖地比量齊觀?這正是書名和課題的由來。本書切入點較少見,對理解極端主義的産生及發展有一定幫助,材料翔實嚴謹精細,但敘事相對略枯燥。

评分

現在抨擊歐洲白左懷柔穆斯林,為標榜文化多元化的政治正確而容忍落後的伊斯蘭價值觀並不能追本溯源。從納粹德國到德美以宗教為武器,將穆斯林作為應付蘇聯威脅的精神和道德資源,西德和美國將伊斯蘭教思想體係政治化,扶持培育伊斯蘭激進主義者和相關組織,為激進主義的形成提供瞭從資金到技術、政治上的協助,炒作蘇聯少數族裔問題,無一不是基於冷戰的現實需要。但是伊斯蘭激進分子也在穆斯林兄弟會的組織下自我進化,實現瞭將清真寺轉化為實現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完成瞭思想上的準備工作,又有阿拉伯國傢保守派高層的金元後盾,終於完成瞭嚮恐怖主義的蛻變,在五十多年後以911事件震驚世人,德意誌斯坦和美利堅帝國可謂是作繭自縛自食惡果,但是美國的地理位置、戰後對穆斯林勞動力需求不旺和嚴苛的移民政策避免瞭歐羅巴斯坦諸國似的結局。

评分

題材相當吸引人,但一定要準備好麵對書中大量的人物背景、曆史細節,否則就會像我第一次讀這本書一樣看得頭昏腦脹,最後知難而退。總體脈絡:納粹試圖利用突厥穆斯林反蘇 → 二戰後該工作被西德和美國繼承 → 西德想建設一座清真寺來吸引和凝聚穆斯林 → 美國插瞭一腳並帶來瞭極端伊斯蘭的領袖拉馬丹 → 西德建設清真寺的權力被美國架空 → 拉馬丹掌控清真寺的建設 → 美國的興趣被越南戰爭吸引走而拉馬丹也由於不明原因離開瞭清真寺 →清真寺被拉馬丹的崇尚極端伊斯蘭武裝的徒子徒孫占據 → 並以之為據點將該意識形態傳播至全歐。一言以蔽之,美國打開瞭潘多拉魔盒 ... 但是,首先,魔盒就是魔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