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同时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著作,不为考证而考证,专关心“古今风会之递变”。自先秦至近代,独撰断代史数种、通史多部,一通到底,绝世罕见。爱好下棋,自言所收围棋谱“只缺三种”,曾为“棋王”谢侠逊作《象棋秘诀序》。
这本书就像一本高阶段武术秘籍一样,只有具备相当的功底之后,才能读通读懂。 吕思勉被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这本著作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之所以说要有基本功底才能读懂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这本书不是以时间为轴陈述历史事件,67%,也就是大概三分之二...
评分当我一开始着手准备读史的时候就犯了难,上下五千年(其实还不止)浩瀚史海无数文献论著究竟该从何入手呢?虽也曾有通读《二十四史》的“豪言壮语”,但自己心里明白这不过是理想中的理想而已,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行动,恐怕还得从白话文的通史著作入手,无他,谁叫咱就这点水...
评分我听史学大师吕诚之(思勉)先生的课,做他的学生,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后光华大学停办,吕先生回常州,应聘到离城不远湖塘桥镇上的私立青云中学教书。这是一所刚开办的“地下”学校,表面上向日伪登记,骨子里是原苏州中学...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高阶段武术秘籍一样,只有具备相当的功底之后,才能读通读懂。 吕思勉被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这本著作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之所以说要有基本功底才能读懂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这本书不是以时间为轴陈述历史事件,67%,也就是大概三分之二...
评分中国二十世纪,有两部半的通史,最为值得称道,它们都成于1937年至1949年之间。受西风渐入影响,此辈学人视野更为开阔;在见解上,既继承了传统史书的春秋笔法,又借五四新风跳出了传统史书的固见,更为重要的是,尚未受到此后马氏史观的干扰,显得尤为璀璨!特别是1935年后,...
中间不熟悉的五代十国真的难读,不应该执着于那个表格的,断断续续拖了好久才读完。
评分年代原因,文字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结构比较新颖,把中国历史分成了文化史和政治史来讲,知识点密集,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人适合阅读此书。
评分终于读完了…
评分#12月1打#从史学研究的进程来看,作为“新史学”的践行与发展者,吕思勉先生打破了写史以王朝更迭、理乱兴亡等政治、军事史为主的窠臼,摆脱了“一部二十四史,只是帝王的家谱”的局限(当然目前新史学的写法已经很常见),文化史为主,政治史为辅,兼及婚姻、族制、政体、阶级等社会、政治、经济等主题史的考校。先生行文虽简略,但知识量很大,颇不易读;搜辑精博,涉及大量史料的考证与分析,尤其在今古文异说、有传讹而无臆造的今文家言与不免凭臆为说的古文家言的互校方面有不少启发。但此书写于抗战期间, 吕先生以古讽今,将汉族之外的异族称为侵略者与野蛮的民族,虽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而有着特定的历史功用,借“华夷之辨”与民族主义思想控诉日本的侵略行为,但到底有失史家严谨与公允。
评分上部文化史,夹叙夹议,廓清谬误成见,有些难懂但也有可读性。下部政治史,精简叙述朝代更迭,读之爽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