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年)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在维也纳获得医学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神经和精神医学的训练。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精神医学至1981年为止。他从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毕业并在那里担任教师与训练分析师。身为许多专业论文的作者,科胡特写过两本书,《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他曾是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1964—1965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1965—1973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的副馆长(1971—1981年),以及奥地利科学院的成员。他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訾非, 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的最后遗作,不仅回应了针对《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的批评,而且从根本上修正和发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思想基础,并对共情、俄狄浦斯情节和自体客体转换等核心概念作了细致的阐述;结合重新评估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实践,陈述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临床案例,着重强调了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好书,最好看原版
评分自体客体环境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儿童健康或致病:深情(或色欲)的和自信(或破坏欲)的。治疗是通过共情、解析修通三种移情,将创伤转变为恰到好处的挫折,建立补偿结构修复自体,叫儿时受到阻碍的某些心理机能,完成发展和成长。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人,成长和治愈意味有能力主动寻找可以滋养自己的自体客体环境。
评分作为科胡特的遗作,其通篇简洁明了的在阐述共情之于自体心理学在治疗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并在最后一张把自体客体移情从镜像移情、理想化移情的二分法,扩展为增加了孪生移情的三分法,这样较之于自体抱负的一极、理想化的一极和技能才能的中间领域,具有更广泛的治疗实践价值。科胡特始终相信在人的一生中自体都在寻找给其恰到好处挫折的自体客体,也正是这样,让他的理论蕴含了较深的人性关怀和对自体最大的支持。
评分99%的内容都进潜意识了,通篇都在辩论和反驳,对于精分基础十分薄弱的人来说的确太深奥了。结合培训内容大致分清了三种自客需要,以及三者对应的抱负,理想,知识和技能,以及理解和解析的两个治疗单元。个人感觉书中较多对共情做了描述和解释,但是对于如何解析涉及较少,也有可能内容没理解透吧。另一方面,感觉自体心理学更像本土中人性向善的基础论,还有就是,自体源起哪里,书中谈的也较少。总之,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动力学的书为什么如此深奥难看……
评分好书,最好看原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