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卜正民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代表著作有:《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等。
《秩序的沦陷》为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近著,关注的是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作者选取江南五城(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为例,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这里有通敌,有抵抗,但两者之外的其他行为要多得多。”借助对这种模糊行为的分析,作者考察了战争时期城市秩序的维持,以及生活其间的个人的心态、处境与选择,以求揭示一个复杂的战时社会。
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发生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但是一个国家并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家与国家里面的人并不能像人体和细胞一样协调,特别是在国家里面人的维系极其脆弱的时候,所以在大的背景下,小的冲突比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副反应更复杂。中国作为一个被侵略国,以往研究往往关注于一个...
评分 评分家乡沦陷了,国家(政府、军队)跑了,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抗战初期(1937年至1938年)的江南五城,嘉宁、镇江、南京、上海、崇明成为论陷区。日本先是野蛮入侵,带来严重的人道灾难,随后又妄图在论陷区建立新秩序,寻找合作者。为了能够收服论陷区人民的人心,所以征召的...
评分 评分家乡沦陷了,国家(政府、军队)跑了,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抗战初期(1937年至1938年)的江南五城,嘉宁、镇江、南京、上海、崇明成为论陷区。日本先是野蛮入侵,带来严重的人道灾难,随后又妄图在论陷区建立新秩序,寻找合作者。为了能够收服论陷区人民的人心,所以征召的...
想在原有二元对立的抗战史观中,找出不同的一些观点,但从论证到结论的创新突破实在有限。。。
评分通敌者是个贬义词。
评分这本书真是读晚了一些。作者通过沦陷初期的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城来剖析中国民众在面对日军来临之时的五种状态,更恰当的说法是五种不同的局面。“正史”之中常常对沦陷区和通敌者具有民族、政治、人道主义、解释合作(道德)四种批判,而这些“伤害”大众一般认知的事实,却恰恰是沦陷初期的实际情况。这纠正了一些我的认知偏差,即认为汪精卫等人是有理想的,但忽视了中下层类似维持会组织里的人的“坚守”。翻译和校对做的并不好,错别字多,一些已有出版的书名自行翻译。
评分卜正民先生在这本书里,用个人日记、回忆录和为数不多的官方档案,采取以点及面的方式,展现日本占领区内大多数国人介于抵抗与合作之间的模糊地带的选择,打破了强调抵抗的民族主义史观的固有观念,为抗战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格局,值得一读。
评分作为大众读物,自然有那么点“拨乱反正”的意思,但作为学术著作还远远不够。作者除了告诉大家不要陷入抵抗/通敌的非此即彼境地,似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作者说不要忘记在抵抗和通敌之外,还存在着边界模糊的一大群人时,他也最终表明,这些人不过是在档案中偶尔闪现又快速隐没的极少数“合作者”,与更为庞大的“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任何瓜葛。抵抗/通敌既是宣传/民族主义,也是血淋淋的现实;“合作”是现实紧迫性下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辜。资料太少,以致某些个人的“品性”足以改变写作的结论;书写有些琐碎,以致显得主旨含糊;材料之外的理论话语更是苍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