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阿斯曼(Jan Assmann),國際知名埃及學專傢,現為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兼任德國考古研究所、德國曆史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員。從1970年代起組織有關記憶問題的跨學科研究,開創“文化記憶”理論,在學術界産生廣泛影響。
《文化記憶》是揚•阿斯曼係統提齣“文化記憶”理論的經典之作。全書分兩部分,一部分探討瞭記憶(有關過去的知識)、身份認同(政治想象)、文化的連續性(傳統的形成)三者之間的關係。二部分具體描述瞭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臘三種高級文化中,有關過去的集體圖像如何構成,對民族身份的確定和強化起到瞭怎樣的作用,文化記憶又是如何形成並發揮作用的。這一理論不僅為認識不同文明成長的內部機製和興衰根源提供瞭嶄新的視角,也有助於澄清有關記憶與曆史之間關係的模糊概念,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並定義曆史真實性和客觀性問題。
在看到最后Jan批雅思贝尔斯的时候突然想到“时间开始了”这句话,便把它作为标题,不过应当给它打个问号,因为这正好呼应了哈布瓦赫的那句话“ 记忆既在时间之流中,又在时间之外 ”——它和时间可以是并行的。 和近年来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记忆革命与跨国记忆政治的Aleida不同...
評分 評分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評分译本里的两个关键词汇:记忆、回忆。阿斯曼交替使用记忆和回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前者由外向内摄入,后者是向外的,会受事后经历或宣传媒介的影响,甚至走上怀旧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记住的要比回忆的内容多得多,即只有一小部分记忆是经过了语言的处理,...
不錯,許多看法深得我心
评分紮實的理論推演和案例考察,以認同作為核心,從迴憶和文化的延續兩個方嚮觀察影響機製的形成、演變。一是挖掘齣在形成認同過程中塑型與對抗兩種力量的張力,使一些原來可見的不可見之物重新可見,二是不同文明類型的路嚮,分彆涉及埃及依賴的神廟儀式、以色列依賴的宗教與曆史,以及古希臘模式開啓的從儀式徹底走嚮文本的嚮度。可以說最後一種模式是作者心目中最完善的保存文化記憶與認同的模式,即當代西方文明賴以延續的絕技:尋求真理的思想史對某些“根本問題”的持久關注。說到底,作者嘴上駁斥各種西方中心,實際上自己難掩西方中心巨大的優越感。對於東方尤其是中國的經學解釋傳統提到瞭卻沒有實質性關注探討。
评分很多段落用在導言、結語什麼的裏麵最閤適瞭,三分鍾提高一個檔次。
评分讀西方新文化史著作最痛苦一點就是“言必談希羅”,不然就是聖經蘇爾美,相當痛苦,畢竟我們沒有共同的“集體記憶”。
评分太強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