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傳教士 中國近代史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近現代史 新聞史 西學東漸 海外中國研究 海外中國
发表于2024-11-22
傳教士新聞工作者在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本書為林樂知從齣生到1883年的傳記,包括他早年在美國埃黙裏大學的學習、來中國後在上海所做的調整、在上海廣方言館教書、發展他自己獨特的傳教方式等,重點分析瞭其創辦的《教會新報》(後改名為《萬國公報》)的內容。林樂知重視發掘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需求,他拓寬瞭對基督教的定義,他在其所創辦的新聞雜誌中不僅強調宗教內容,也強調教育、科學、經濟和道德發展的重要性,並對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改革提齣瞭許多具體的建議。林樂知認為中國發展教育的關鍵是轉變知識分子的觀念,他通過新聞工作尋求到瞭一種與中國知識分子溝通的方式。
書中引用的檔案資料很多在國內都是第一次被披露。本書是迄今為止關於林樂知與《教會新報》、《萬國公報》的最權威的研究著作。
貝奈特(Adrian A. Bennett,1941— ),現為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曆史係退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of History),1964年畢業於安迪亞剋大學,獲學士學位(B.A., 1964, Antioch),1966年和1970年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分彆獲碩士和博士學位(M.A., 1966, Ph.D., 1970, California〔Davis〕)。曾師從著名學者劉廣京,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著有John Fry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Research Guide to Chiao- hui Hsin-pao, 1868—1874、Research Guide to the Wan-?kuo kung-pao,1874—1883等著作。
傳主:林樂知(Young J. Allen),美國監理會來華傳教士,1836年齣生於佐治亞州,1907年在上海去世。1860年林樂知偕夫人來上海傳教,曾擔任過上海廣方言館的英文教習,參與過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書工作,還創辦瞭中西書院等學校。林樂知在華期間編譯瞭許多有關外國曆史、地理及自然科學的著作,並創辦瞭對近代中國和中西文化交流産生深遠影響的《萬國公報》(其前身是《教會新報》)。《萬國公報》是晚清時期嚮中國人介紹西方知識的最重要刊物的之一,為中國近代的改革運動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這一本寫得簡直不像是海外漢學傢的調性。資料挺紮實,但是越到後麵越是瑣碎散亂,尤其是最後兩張,分彆談林樂知的主要功績,即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作者對新聞學大概是缺乏一定的概念,基本上就是純內容分析,兩個報紙都劃分成同樣的四類逐一討論。但是這究竟是要給我們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當然,基於一手材料的好處也在這裏,這本書有不少綫索,包括與上海新報的關係,郵政對於語言的偏嚮,乃至,中國基督徒,西人基督徒,中西非基督徒在報紙上的論述與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還可以另起爐竈的研究選題。
評分敬佩林樂知先生。他擴展瞭基督教的定義,認為基督教不僅處理人與上帝、人與人的關係,還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相較於其他宗教,基督教能鑄造“完整的人”(這一點和馬剋思主義倒是挺像),在這種廣義基督教觀念的指導下,他把科學視作上帝在自然界的工作,通過教育、翻譯、新聞工作傳播科學知識,並且關注人的平等,特彆是婦女的地位。四十餘年,他甚至比中國人更憂心中國的發展,看他女婿為他寫的傳記,深深感動。 一件挺悖謬的事,從晚明開始,傳教士傳播科學都可以算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但手段造成的影響反而超越瞭目的,甚至顯示齣目的的不必要。當然,在林等看來,沒有基督教作為背景的物質文明不會産生一個公平和人性化的社會。 貝奈特此傳,後兩章做得不好,因為目光從傳主轉嚮瞭林所辦報刊,體量龐大,最終流於描述,寫得太瑣碎。
評分評述性傳記,亮點在於大量原始檔案史料的運用,對《教會新報》《萬國公報》等中文報刊的全麵梳理和歸納亦難能可貴。遺憾的是研究時段到1883年為止,沒能進一步探討《萬國公報》在1889年後復刊的內容。作者認為,“19世紀80年代是中國改革思想的孕育期,本書討論的發生於1868年至1883年間的這些文章,使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第一次接觸到新知識的挑戰。林樂知在1883年前創辦的雜誌,在中國近代知識史關鍵性的十年裏,為中國人提供瞭最多、最全麵的新知識”。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翻譯相當完整,附錄和參考文獻等均按原書影印並作譯注。此外,貝奈特尚有《傅蘭雅著譯考略》(博士論文),雖有不少缺陷,但似乎至今仍是有關傅蘭雅的最好研究。
評分這一本寫得簡直不像是海外漢學傢的調性。資料挺紮實,但是越到後麵越是瑣碎散亂,尤其是最後兩張,分彆談林樂知的主要功績,即教會新報和萬國公報,作者對新聞學大概是缺乏一定的概念,基本上就是純內容分析,兩個報紙都劃分成同樣的四類逐一討論。但是這究竟是要給我們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當然,基於一手材料的好處也在這裏,這本書有不少綫索,包括與上海新報的關係,郵政對於語言的偏嚮,乃至,中國基督徒,西人基督徒,中西非基督徒在報紙上的論述與交往,等等。這些都是還可以另起爐竈的研究選題。
評分敬佩林樂知先生。他擴展瞭基督教的定義,認為基督教不僅處理人與上帝、人與人的關係,還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相較於其他宗教,基督教能鑄造“完整的人”(這一點和馬剋思主義倒是挺像),在這種廣義基督教觀念的指導下,他把科學視作上帝在自然界的工作,通過教育、翻譯、新聞工作傳播科學知識,並且關注人的平等,特彆是婦女的地位。四十餘年,他甚至比中國人更憂心中國的發展,看他女婿為他寫的傳記,深深感動。 一件挺悖謬的事,從晚明開始,傳教士傳播科學都可以算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但手段造成的影響反而超越瞭目的,甚至顯示齣目的的不必要。當然,在林等看來,沒有基督教作為背景的物質文明不會産生一個公平和人性化的社會。 貝奈特此傳,後兩章做得不好,因為目光從傳主轉嚮瞭林所辦報刊,體量龐大,最終流於描述,寫得太瑣碎。
本书作为对林乐知与《教会新报》及《万国公报》研究的权威的著作,虽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在国内的影响颇大,其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引用了大量藏于美国的有关林乐知的档案,使得本书立论有据,另一方面作者也认真详细地阅读了《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详见本书“前...
評分 評分本书作为对林乐知与《教会新报》及《万国公报》研究的权威的著作,虽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在国内的影响颇大,其主要原因一是作者引用了大量藏于美国的有关林乐知的档案,使得本书立论有据,另一方面作者也认真详细地阅读了《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详见本书“前...
評分节选自熊月之:“非日本之能败中国也 中国自败之也”——百余年前《中东战纪本末》对甲午战败的反思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2014年07月22日C4版 甲午战争无论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日本近代史上,还是在整个远东国家关系历史、乃至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具有...
評分傳教士新聞工作者在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