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
2013年,10月20日,汪晖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一起被授予2013年度“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在其新著《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中,汪晖试图通过引入本能/直觉维度,并上升到"关于身体的政治视野",(71)来重新解读鲁迅的《阿Q正传》,证明阿Q革命的动力和契机在于其本能和直觉,只有它们才能使精神胜利法失效,颠覆已然被阿Q内化了的"社会秩序"或"官方历史",展现阿Q...
评分既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提出告别革命的命题,中国也顺势提出了告别革命,一大批学者奋笔疾书昭告天下告别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自此改良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老师曾把这批学者命名为御用学者。 我不太能明白这个嘲讽。于我而言,革命带来的血腥和生命的破坏就是...
评分在多年以来浸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当代中国思想流派分化的研究之后,汪晖先生的最新一本著作——《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重新回到自己鲁迅作品文本阐释的学术起点。这本书虽然篇幅短小,但可谓是微言大义。在关于《阿Q正传》的解读文章和论著已经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情...
还是厉害的。虽然从精神胜利法的失效入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思路,但能向下走到鲁迅看似只是“破”中的那一点“立”处。但其实又是非常悲观的,毕竟左派所坚持的意识其实是可以被给予的,从阿Q到革命者的转化是可以在外在辅助下完成的,在汪的鲁迅这里,却只能靠自己醒来。
评分晖哥真牛逼,不过忠告你老一句:少跟甘党和什么新儒家混。。。
评分张老师推荐。刚写完细读的论文,再看汪晖先生这篇,实在感同身受!就像这样,强行找出语词若危若安、若往若还的含混处加以附会的挫败感。那么,身体政治的奇怪论述、“国民性”的谜之辩证法,也就可以轻轻放过。好处在于清晰的逻辑和敏感的理论意识。而“向下超越”的命名,便不知伊于胡底了。
评分张老师推荐。刚写完细读的论文,再看汪晖先生这篇,实在感同身受!就像这样,强行找出语词若危若安、若往若还的含混处加以附会的挫败感。那么,身体政治的奇怪论述、“国民性”的谜之辩证法,也就可以轻轻放过。好处在于清晰的逻辑和敏感的理论意识。而“向下超越”的命名,便不知伊于胡底了。
评分《阿Q正传》不仅是对国民性的暴露,对精神胜利法的嘲讽。在小说中的六个短暂瞬间证明了阿Q革命的潜在可能。这些成为了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契机。阿Q是有可能成为一名革命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