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代表作有《柏克莱精神》、《搜索者》、《奇来前书》、《奇来后书》等。作品曾被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兰文。译著有《叶慈诗选》、《英诗汉译集》等。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重新诠释、纪录六位台湾文坛重量级文学家(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以及杨牧的生命与创作历程),其中杨牧电影,即《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我心萦绕无数的岛屿,和许多丹黯海滩, 那里时间将把我们遗忘…… I am haunted by numberless islands, and many a Danaan shore, Where Time would surely forget us... 少年愚騃我一心寻觅神与鬼,快步 穿越许多倾听的屋室,窟穴,废墟, 以及星辉的树林,疑惧的步履追逐 但...
评分那时候看《他们在岛屿写作》,似乎是夏天的样子。 那就当是夏天吧,有一些情绪似阵雨,能将眼眶时不时汪起湖泊来。一切过处炙热,来也速速去也速速。只因某种距离正艰巨,求而不得,由一个妄想的力道,把卑微的尘埃都荡到人世上空去。也正是在一切终有逝中贪求着一点奇迹的时期...
评分书还是在我手上,诗依然在我书里 顾文豪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这是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也是杨牧《中途》的开头。与这千百年前的诗句遥相呼应,杨牧“在人生行旅的中途,发现自己正处身一幽黯...
评分这部书真好看。是太好看了。我好喜欢。这个书真的是写的太棒了。非常好看。我本人非常喜欢看这种小说。这本小说真的写的太棒了。特别是男女主角真的是太棒了。作者写的太棒了,真的非常好看。奇来后书前段讲的是求学经历。真的是太好看了。我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真的是非常,...
评分随着杨牧灵魂之旅的远去,传记越发存有诗的气息,从上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对成长的挣扎执着,到下册对知识的追求,在诗海中难以向前的艰涩苦辛。越走越远,也越发难以琢磨,读毕,一种空蒙的感觉在你脑海中飘荡。 什么是诗,是对于一个事件的描述或是对经历的阐释,那更像文,...
致力文学的人如果是形容词控,一旦不加节制的使用,必然消解文字的力量,情感也浮华泛滥成灾。
评分老而洗練,較前書不遑多讓。
评分刚开始读,只觉得语言真是华丽,一星期后,只愿一个人在宿舍静静地投入这本书里,只觉得自己无知与词穷。
评分羽毛和鱼鳞不是独立的,它是包裹的。我也由衷地羡慕,文字的恣意和自由。
评分文气缜密而无艰涩之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