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1906—1975)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傢,曾師從於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布魯剋林學院開辦講座;她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以《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在過去和未來之間》(1961)和《論革命》(1963)為代錶的一係列著作,及其天纔的洞見和雋永的智慧,為當代政治哲學做齣瞭卓越的貢獻,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矚目的人物。
本書圍繞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從政治生活的現象學方法和指導兩場革命的不同理論入手,深度剖析瞭兩場革命的差異,錶達瞭作者“以自由立國”的共和主義思想。作者指齣瞭法國大革命目標的偏移,即從“以自由立國”轉嚮瞭對社會問題的控訴;而美國革命思慮的著眼點一開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構建,它能確保引進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體現更多人或群體的聲音和利益。盡管美國革命深深地影響瞭法國大革命,結果卻有雲泥之彆。
强者行其所能为,弱者忍其所必受,这实际就是政治的本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果????量得失判断是非的最终标准是国家利益的话,正义在其中的作用就退居其次了,这种倾向往往导致大国的强权政治。如果在国家內部,法律保持沉默,强者的权力不受限制,弱者的权利不被保障,这个...
評分革命只剩下一个古老的理由:以自由对付暴政。 一,革命的意义 美国革命:发生在美国社会形成之后。社会结构的改变,“可爱的平等”在革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自由世界的通常观念:判断政治实体宪法的最高标准即非正义,也非伟大,而是自由。 解放不等于自由。 革命的词源分析:...
評分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丁 帆 尽管我在情感上并不喜欢阿伦特,因为她与那个支持纳粹的海德格尔始终保持着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是师生又是情人的暧昧关系,但是,她在《论革命》中的许多精彩的理性论断还是使我折服了。 阿伦特在两种革命的比较中最后要得出的...
希臘意義的isonomy不是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相反是因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需要一種人為的製度,即城邦,通過它的約定使他們平等。希臘城邦的平等是城邦而不是人的屬性。人基於公民身份而不是人的齣生而獲得平等。平等、自由等是約定的而非自然的。自由的實質內容是參與公共事務,獲準進入公共領域,免於匱乏和恐懼的訴求隻能稱為解放。解放是免於壓製,自由則是一種政治生活方式。
评分我想我如果見到阿倫特的話,我一定會愛上她。
评分重讀。阿倫特指齣,法國革命的最大失誤,就是將本屬與政治範疇的革命,偏轉到社會生計領域,結果沒能夠構造公共空間,最終墮入上剋下的專製輪迴。而後法國革命的悲劇,恰是把1789當作革命的唯一樣闆,遺忘瞭充滿著古典政治意味的美國革命。
评分近期因為寫法國大革命又看瞭一遍,阿倫特那發散性的思維,毫無條理的文風真是奇葩一朵,夠摺磨人的!
评分審視法國與美國大革命,“革命的目的過去是而且一嚮是自由”, “是參與公共事務,獲準進入公共領域。”在這種意義上,法國與美國革命麵對阿倫特的批判:法國大革命 “吞噬瞭自己的孩子”,社會問題壓倒公共自由;美國獨立革命被參議院和最高法院——“代錶瞭政治體中最‘保守’的因素”的穩定性限製瞭公民行動的空間與餘地。“如果立國是革命的目的和終結,那麼革命精神就不僅僅是發端新事物的精神,而且是開啓持久事物的精神;一種體現這種精神和鼓舞它走嚮新成就的持久製度,將是自拆颱腳的。…自由,最高意義上的行動自由,難道是為立國而付齣的代價嗎?換言之,沒有公共自由和公共幸福的原則,革命就無從發生,而這又始終是立國者那一代的特權。”藉重城邦民主政治的遺産,委員會由此被提齣——將大眾社會分散到基層的最好、最自然的辦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