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是扬名中外的史学大家,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一直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等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史学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著有《中国通史选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雷海宗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中国的兵》和《无兵的文化》。有关中国兵制的研究已经很多,但雷海宗从侧面发力,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兵的精神,也就是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其间牵出中国文化中很多值得注意的特点。6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发人深省。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
回忆清华和联大的岁月,我最受益于雷师的是他的想法之大,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消极面之深。当时我对国史知识不足,但已能体会出雷师深的背后有血有泪,因为只有真正爱国的史家才不吝列陈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弱点,以试求解答何以会造成千年以上的积弱局面,何以堂堂华夏世界竟会屡度部分地或全部地被蛮族所征服,近代更受西方及日本欺凌。
——何炳棣
武德不兴是中国两千年来去不掉的顽疾。武德不兴的直接原因是贵族阶层对当兵的义务的放弃。本书将中华文化的弊端,归结为缺乏尚武精神,似非厚诬。但作者自己也说过,每个时代对过去历史的总结,都是为现实服务的。30年代的中国屈折于列强的淫威之下,自然是奢谈文治而独唱武功...
评分真正的亡国灭种之书,陷于自己说参破的圈套中,恐怕非浑然不知,而更是为构建二期文明史观谎话说尽,为意识形态构建而闪烁其词的印迹太明显了。上帝是公义的、开瞒天过海要是能睡狮复活,那还不如毁灭。上帝命摩西解放埃及的以色列奴隶,以色列因有了自己的名而能立得住,正如...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文化这东西其实涵盖的内容是很广的。文字、习俗、音乐、书法、绘画、服饰、戏剧……这些都可以成为是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若是有人来从“兵”这次字眼上来为我讲解中国文化,倒是让我有些小小的意外的。 在我看来,若是想要与文化这东西挨边,怎么也得多多少少的...
评分1、在王权和帝制时代,“以史为鉴”往往是为了维护一家一姓的统治。 梁启超先生说的直白,煌煌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二十四姓的家谱而已。 2、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中,认为只有叫良民当兵,尤其是所谓一般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当兵,才能使中国自立自主...
评分无兵之文化与再建文化之兵 ——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发覆 作者:宛陵生 历来史家关于兵的记载多偏于制度方面,对于兵的精神反不十分注意。雷海宗先生生于“百年并无事,竟出大清朝”的晚清,长于“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英雄”辈出之乱世,面对...
看的电子版。作者分析了中国兵制史,从一个很特别地角度分析‘武德’对战斗力的影响,并且比较了中外的春秋时代。但现代战争更后依托于后勤和军备,日本武士的死亡式攻击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结果。
评分推荐。
评分【2018第89本】十年间第三次读。大多褒贬历代兵制的论著,都以中央集权为立足点,而这本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著作,论的是刚毅不屈、慷慨雄健、文武双全的武德精神,以扎实深厚的史学素养为基调,带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非常迷人。他赞赏春秋时代贵族子弟以入伍为荣的风气,认为这个时期的兵才是真正具备武德精神的兵,等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兵,中国古代最后一支专属国家的军队消亡了,至此进入了无兵的时代。国力衰退,就是从征兵制的军民不分,到募兵制的军民分立,再到军民对立造成的。论及政治制度,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前朝末代的乱制往往被后代承认为正制,如魏晋的三省,到唐成了常制;又如唐末五代的枢密院,到宋也成常制。二是乱世军阀的来源,往往是中央到地方的巡察使,如汉的刺史州牧,唐的节度使。《人口与治乱》这节是雄奇之论。
评分可笑的是06年在大连看这书的时候还不知道雷海宗是什么人。
评分简短却言之有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