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晨,黑龙江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
在医院,无影灯下救死扶伤;在家中,互联网上激扬文字。长期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风多变,以通俗诙谐者为多,部分揭批文章言辞犀利,被网友评价为“咄咄劈人”。
免费试读(前四章) http://read.douban.com/ebook/214929/
心脏,曾是手术刀难以触及的禁区,心脏受损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六十多年以来,人类挑战这一禁忌的尝试从未停止,一颗颗破碎的心终于迎来重生的希望。
外科医生李清晨以冷静细腻的笔 触,向读者揭示了这一独特历史进程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群与死神展开殊死拼杀的拓荒者,为拯救万 千生灵的性命毅然走进一片荆棘丛,为原本必死无疑者开辟了一条生之路,从无到有地创建了心脏外科。
这是一出混合了坚韧、运气、热血、悲情甚至不乏血腥的大戏。
这本书更像是悬疑小说,一个一个悬念抛出,查阅无数资料后,再给出最贴近历史的解答……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书,让不是医学专业的读者去了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的局限。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于莺
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心脏外科的发展,文笔流畅,内容引人入胜,可读性强。此种写作方式很值得提倡,不然科学似乎太枯燥了,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
有激情,有曲折,有遗憾,有坚持,单论情节就堪比好莱坞大片。再加上真实性和科学性,这是比小说更精彩的科普文。
——网友 imaginer
谢谢你的文章,我一直跟着在第一时间阅读。我的小孩出生后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在十个多月的时候做的手术,我永远忘不了在手术室外度过的几个小时。
——网友zigzed
我出生时就是四联症,父母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借钱带我去医院做了手术,那时我五岁,做手术前的情形现在很能记得,指甲盖都是紫色的。现在我二十三岁了,刚刚从一所重点大学工科毕业。感谢我的父母没有放弃我,感谢有你们这些外科医生的探索……如果有能力,我要去帮助那些先心病患儿。
——网友 小白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在心胸外科参与手术的经历。作为一个实习的医学生,心胸外科的手术是最难混进去的。小小的手术室早已人满为患,而且每个人都身负重任——麻醉师,器械护士,心肺机灌注师,手术医生和助手……这里容不下闲人,甚至没有时间给学生讲解示范,面对着心脏这样一...
评分这本在多看上看的,李医生不仅病看的好,文笔也了得。一本科普书让他写出了章回小说般跌荡起伏,很好看。 看完后,我愈加觉得现代医学的神奇,医学发展到最后,应该像种庄稼一样种出各种器官,然后想换哪里换哪里!
评分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在心胸外科参与手术的经历。作为一个实习的医学生,心胸外科的手术是最难混进去的。小小的手术室早已人满为患,而且每个人都身负重任——麻醉师,器械护士,心肺机灌注师,手术医生和助手……这里容不下闲人,甚至没有时间给学生讲解示范,面对着心脏这样一...
评分 评分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观摩一台心脏手术的情形。站在手术台边,看着一颗鼓囊跳动的心脏。它的跳动渐而缓慢无力,像将熄的烛火一般,最后竟然完全停了下来。初次看到这个场景,我的惊惧不言自明:这是我生命中从未有过的体验!可是,手术台上的心脏外科医生们,却显得气定神闲,精...
看着不知为啥有种不过瘾的赶脚。还是推荐《生命的脸》这种。
评分看了很多吹到天上去的书评,把期望值抬得太高,其实就是一本发挥正常的科普书(可能作者时间精力有限吧,本来可能很精彩的故事根本没有展开)
评分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白,很棒的心脏外科科普读物。可惜作者为了让它更“好看”做了很多买椟还珠的努力,这种题材写不出彩没关系,不出戏是下限啊。
评分看了很多吹到天上去的书评,把期望值抬得太高,其实就是一本发挥正常的科普书(可能作者时间精力有限吧,本来可能很精彩的故事根本没有展开)
评分传记还是要尽量避免上帝视角的心理描写,好几次都看的我愣了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