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本书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关于黑塞《玻璃球游戏》中传记三篇中的忏悔长老 忏悔长老属于黑塞晚年的著作《玻璃球游戏》传记三篇的其中一篇。这本书是黑塞晚年的最后一部小说。从构思到成书12年,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忏悔长老》成书比较早,是一个单独的篇章。黑塞原本打算写一系列不同国家不同历史...
评分为什么东方人的文化和宗教精髓——诸如瑜珈的静坐,或易经阴阳、占卜卦爻在东方人自己的文字描述中显得如此苍白乏味,而通过西方人向往想象性的描述倒显得如此激动人心,令人迷醉。大约得益于东方人和西方人对其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吧?中国古代人创造的种种类似...
评分越纯净的东西往往越脆弱,越是复杂矛盾的东西越能长久的存在,这是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不断强调的,放在这里进行解读也很恰当。卡斯塔里是智慧乌托邦,在卡斯塔里建成之前,智慧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时而智慧时而愚钝,有时可以摆脱生活琐碎而有时不行。生活与智慧这两者的...
「一滴纯正的光明」
评分可以说是已读过的黑塞的小说里最好的一本了,很多地方都让我看到克利斯朵夫、洛克、拉里的影子,虽然克乃西特作为一个精神型学者和宗教领袖更多的反思是乌托邦/现实社会、世界历史/至善真理,书中没有爱情但其他的友谊都令人不得不感叹克乃西特的幸运。很喜欢玻璃球游戏这个概念和设定,非常微妙、而且传记体本身极有意思。原本以为结局很突然,后来想想恰到好处,该结束了 Chris
评分神作,纯洁勇敢,高度智慧,我没有妄加评论的份儿,只得以碳素钢笔虔诚记录数十页笔记。
评分这是精英分子几千年挥之不去的噩梦:在世俗大地上如何过一种高贵的沉思生活?沉思生活与世俗生活隔绝,难免会形式化和僵硬化;但如果不与世俗生活远隔,又终难把纯粹的科学和艺术发展到极致。而精英分子发现的精言大义如何重新进入世俗生活?古代的哲学家和修行者认为要把真理遮蔽起来,对精英才能授之以隐微的道理,大众只能接受显白的教诲。想来中外成功的宗教无一不是这样。基督教有隐而不见的神秘主义者,亦有敞开的教堂安抚世人的苦痛。佛教同样有深奥的典籍和亲身的证悟,亦有香火不断的庙宇满足世人的渴求。如果只有前者,早因民众的恐惧而被掀翻,而有了后者,民众不仅愿意慷慨供养,某些程度还起了教化从善的功能。西方启蒙运动则只有后者,现代的平庸和拜物就是其严重后果。黑塞似乎想另寻出路,既保持纯粹的沉思,又教育人民。可惜未能一试。
评分成熟的作品都是较为含蓄的,读起来大都会觉得慢热,作者的乐趣估计大于读者的乐趣。黑塞的主要几部作品都看过后,许多手法和意象就比较熟悉了。整个玻璃球游戏的大设想我十分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