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沁,1990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96和2001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书被美国历史研究学会授予2007年度费正清奖,被评为东亚现代历史研究中的最佳著作。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1935年11月,施剑翘在天津佛堂刺杀孙传芳之事堪称民国奇案。事后,举国媒体皆起而响应,不仅各类或真或假的新闻报道充斥版面,而且围绕此案件相继出现了许多杜撰小说、评书乃至戏剧。如作者所言:在一个大众媒体盛行的时代,她的复仇得以从一开始就成为公众消费的对象。 在当...
评分张晓波/国家财经周刊 1935年11月13日,女刺客施剑翘于天津居士林佛堂枪杀原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该案行刺过程,极具传奇色彩。 据事后媒体报道,1935年秋,施剑翘发现杀父仇人孙传芳是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的理事长。为弄清孙传芳行踪,施剑翘数次造访居士林,最终决定在...
评分看完之后有点晕,自己水平不够!但让我想到了最近的贾敬龙案件! 这是要写读书报告的,感觉会往情治与法治这方面写! 经历了上台讲ppt(听说我的手是抖的,声音也是)。 老师,讲评,又往深处讲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血亲仇恨是必报,只有过了九代才可以不报,所以得到特赦是很...
评分很难想象,如此薄的一本书竟然探讨了民国政治、军阀威权、法理、女性、公共领域、现代性、国家的想象、传媒力量等诸多话题。作者言简意赅、行文流畅,史料运用做了最简化的处理,但完全不影响对观点的阐述。 然而作者给自己设下了一个陷阱,在厘清了法治、礼治、人情、...
评分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南马路清修院居士林主持诵经仪式的下野军阀孙传芳被普通女子施剑翘枪杀。所谓“血溅佛堂”的刺孙事件,在后世以小说、戏剧、传记文学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形式广泛流传,作为民国年间所谓的“奇闻异事”和“血案秘闻”之一,被几代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描...
这书给来借古讽今还差不多,主要说的是舆论与司法的纠葛。但作者的传播学知识不是很够,而叙事更缺乏孔飞力、史景迁他们的美感。所以,只是梳理下一下材料而已,对当时的舆论场、政治场的穿透力都远远不够。只要蒋方舟这种外行文艺青年喜欢瞎推荐。
评分施剑翘案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场”,在这个“场”中,政府权威、民众舆论、精英知识分子、传统道德、国家法治等势力竞相登场角逐。从舆情角度来看,本案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媒体公关与新闻传播案例。施剑翘努力的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礼孝的女性形象,藉由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公众“情”的共鸣,而这一“情”显然来自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建构。因此,无论是倡导颇具男权意味现代化理性化的精英分子还是致力于司法独立的知识分子对于“群情”都十分敌对,但这一案件仍旧成为了处于政治压抑下的公众发声的渠道。这一群情被国民政府所利用,通过“国家特赦”的方式完成了对舆论的掌控和对司法领域的渗透,强调了国家的权威。群情背后暗含的传统因素也迎合了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书对“场”中各方论述详尽,但深度不够,研究任务只部分完成。
评分在作者解构之后,所谓的“剑翘求死不求仙”如同讽刺。文化传播、大众舆论、法治与政府、国民政局,能从容其中,施剑翘的狡黠令人生敬。与挥之不去的军阀控制相比,更令人生畏的是毛时代令“侠女”屈膝的强大力量。民国这个舞台还是太轻松了。
评分施剑翘案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场”,在这个“场”中,政府权威、民众舆论、精英知识分子、传统道德、国家法治等势力竞相登场角逐。从舆情角度来看,本案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媒体公关与新闻传播案例。施剑翘努力的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礼孝的女性形象,藉由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公众“情”的共鸣,而这一“情”显然来自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建构。因此,无论是倡导颇具男权意味现代化理性化的精英分子还是致力于司法独立的知识分子对于“群情”都十分敌对,但这一案件仍旧成为了处于政治压抑下的公众发声的渠道。这一群情被国民政府所利用,通过“国家特赦”的方式完成了对舆论的掌控和对司法领域的渗透,强调了国家的权威。群情背后暗含的传统因素也迎合了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书对“场”中各方论述详尽,但深度不够,研究任务只部分完成。
评分施剑翘案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场”,在这个“场”中,政府权威、民众舆论、精英知识分子、传统道德、国家法治等势力竞相登场角逐。从舆情角度来看,本案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媒体公关与新闻传播案例。施剑翘努力的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礼孝的女性形象,藉由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发了公众“情”的共鸣,而这一“情”显然来自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建构。因此,无论是倡导颇具男权意味现代化理性化的精英分子还是致力于司法独立的知识分子对于“群情”都十分敌对,但这一案件仍旧成为了处于政治压抑下的公众发声的渠道。这一群情被国民政府所利用,通过“国家特赦”的方式完成了对舆论的掌控和对司法领域的渗透,强调了国家的权威。群情背后暗含的传统因素也迎合了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书对“场”中各方论述详尽,但深度不够,研究任务只部分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