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導論:現象學運動的基本意涵
第一節 “現象學”的基本含義3
第二節 現象學的直接直觀與本質明察6
第三節 現象學操作的具體步驟8
第四節 現象學:在邏輯學與心理學之間9
第五節 現象學:在實證主義與形而上學之間0
第六節 現象學:在思辨哲學與詩化哲學之間2
第七節 現象學:在現象主義與本體主義之間4
第八節 現象學對中國學術的可能意義6
第一章 感受的現象學:從鬍塞爾到捨勒2
第一節 從意嚮體驗到意嚮感受23
第二節 感受行為的意嚮性問題25
第三節 感受行為的非意嚮性問題29
第四節 對感受行為的另一種分析33
第五節 對奠基關係的另一種理解36
第二章 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4
第一節 三個來源的區分與倫理學的定位42
第二節 根據三個來源的劃分來考察倫理思想史44
第三節 三種來源的道德意識之基本內涵47
第四節 區分道德意識三種來源的實際意義月
第五節 尾聲56
第三章 道德本能與道德判斷60
第一節 概念的描述定義60
第二節 道德本能6
第三節 自然主義倫理學的基礎64
第四節 道德和語言的平行性67
第五節 道德生活的雙重依據69
第六節 道德奠基關係70
第四章 從僞善現象看個體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分離73
第一節 對“僞善”的一種理解73
第二節 對“僞善”的另一種理解74
第三節 曆史上的“僞善”現象75
第四節 “僞善”的一般定義76
第五節 個體內在倫理與社會外在倫理77
第六節 僞善産生的基本前提79
第七節 人之為善的根本80
第八節 總結82
第五章 良知:在“自知”與“共知”之間
——歐洲哲學中“良知”概念的結構內涵與曆史發展84
第一節 引子:蘇格拉底的84
第二節 良知作為善意86
第三節 良知作為知識或意識88
第四節 良知作為共知93
第五節 良知作為自知97
第六節 良知:在共知與自知之間101
第七節 尾聲:真理與多數的問題107
第六章 聆聽“靈異”還是聆聽“上帝”?
——以蘇格拉底與亞伯拉罕案例為文本的經典解釋111
第一節 引子111
第二節 “靈異”作為內心的神旨114
第三節 “上帝”作為外在的主宰118
第四節 結語123
第七章 “全球倫理”的基礎:同情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25
第一節 作為全球倫理共識的金規則126
第二節 儒傢視野中作為金規則前提的同情心128
第三節 西方視野中作為原本道德意識的同情131
第四節 個體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區分133
第五節 從個體良知到全球倫理的轉變136
第八章 道德能力的先天與後天:羞惡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39
第一節 引論:羞愧作為道德問題139
第二節 兩種對羞愧的劃分方式140
第三節 羞愧的先天性141
第四節 羞愧的後天性143
第五節 先天形式與後天質料144
第六節 羞愧的個體性和社會性145
第七節 生理羞感與心靈羞感147
第八節 幾種羞感劃分之間的關係148
第九節 羞感作為良知150
第十節 小結:三個結論151
第九章 崇敬與虔敬:恭敬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52
第一節 語言學的解釋153
第二節 思想史的迴顧156
第三節 現象學的分析158
第四節 關於良知與知識關係的思考163
第十章 “倫常明察”作為現象學的方法支持:是非之心的現象學分析166
第一節 “倫常明察”與“明智”167
第二節 “倫常明察”與“義務意識”174
第三節 “倫常明察”與“良知”179
第四節 總結188
主要參考文獻190
· · · · · · (
收起)
評分
☆☆☆☆☆
是個論文集啊,所以有重復和不連續的地方。不過寫的清楚明白,對讀者友好。開始的地方比較精彩,辨析瞭鬍塞爾非客體化行為(感受)被客體化行為(直觀)奠基的關係,在鬍塞爾那裏,客體化行為構造對象,而非客體化行為隻指嚮、擁有對象而不構造對象。而捨勒對非客體化行為(感受)意嚮地構造對象的認可,開啓瞭對價值領域進行本質研究的可能。後麵辨析瞭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內在的(心理學)、外在的(社會、曆史)、超越的(宗教),而這三者之間無法相互還原。接著對僞善、恭敬、羞愧等典型的道德意識現象進行瞭分析。豆瓣打分太低,有失公正。
評分
☆☆☆☆☆
極好的著作!倪梁康式的現象學,終於讀到倪老師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倪老師研究他人的著作,不僅耳目一新,而且備受啓發。
評分
☆☆☆☆☆
寫的清楚
評分
☆☆☆☆☆
是個論文集啊,所以有重復和不連續的地方。不過寫的清楚明白,對讀者友好。開始的地方比較精彩,辨析瞭鬍塞爾非客體化行為(感受)被客體化行為(直觀)奠基的關係,在鬍塞爾那裏,客體化行為構造對象,而非客體化行為隻指嚮、擁有對象而不構造對象。而捨勒對非客體化行為(感受)意嚮地構造對象的認可,開啓瞭對價值領域進行本質研究的可能。後麵辨析瞭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內在的(心理學)、外在的(社會、曆史)、超越的(宗教),而這三者之間無法相互還原。接著對僞善、恭敬、羞愧等典型的道德意識現象進行瞭分析。豆瓣打分太低,有失公正。
評分
☆☆☆☆☆
是個論文集啊,所以有重復和不連續的地方。不過寫的清楚明白,對讀者友好。開始的地方比較精彩,辨析瞭鬍塞爾非客體化行為(感受)被客體化行為(直觀)奠基的關係,在鬍塞爾那裏,客體化行為構造對象,而非客體化行為隻指嚮、擁有對象而不構造對象。而捨勒對非客體化行為(感受)意嚮地構造對象的認可,開啓瞭對價值領域進行本質研究的可能。後麵辨析瞭道德意識的三個來源:內在的(心理學)、外在的(社會、曆史)、超越的(宗教),而這三者之間無法相互還原。接著對僞善、恭敬、羞愧等典型的道德意識現象進行瞭分析。豆瓣打分太低,有失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