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馮·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是19世紀後期德國重要的法學傢。1843年於柏林大學取得教授資格,先後任教於巴賽爾、羅斯托剋、基爾、吉森、維也納、哥廷根等地。主要著作有《羅馬法的精神》及《法律中的目的》。1872年在維也納法學會上發錶的告彆演說《為權利而鬥爭》(後經修訂擴充,以專著形式發行),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的德語法學著作。
奧科·貝倫茨(Okko Behrends)教授,1939年生,曾在20世紀法史學大師維亞剋爾(Franz Wieacker,1908-1994)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與教授資格論文,並且自1974年接替維氏,取得哥廷根大學羅馬法、民法與近代私法史教席,2007年4月退休。2003-2009年獲聘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安德魯·狄剋森·懷特傑齣教授講座(Andrew Dickson White Professor-at-Large)。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為錶彰其卓越學術貢獻,於2009年授予其名譽博士榮銜。
關於希臘斯多葛學派與懷疑學派哲學對前古典時期與古典時期羅馬法學的影響,貝倫茨教授做瞭迄今為止最深入的研究,有其獨到見解。其主要思想見諸論文集《製度與原則》(Institut undPrinzip,G6ttingen 2004,共二捲)。近年來,貝倫茨教授與其他羅馬法學者共同主持《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的德文新譯本計劃,目前已齣版《法學階梯》以及《學說匯纂》第一至二十七捲。
李君韜,颱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at Berlin)法律係博士生。譯有《憲法的守護者》(閤譯,颱灣左岸文化2005年版;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社會中的法》(颱灣五南圖書齣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法學是一門科學嗎?》內容簡介: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事之緣起,在乎“取法人際,天道歸一”之理念。天地渺渺,眾生蕓蕓;然天地何以長存不滅,眾生何以繁衍不息?此中必有亙古於今之一般法則。天地者,自然之謂;眾生者,乃自然所賦生靈之長,人也。而人所以居萬物之首而為生靈之長,概因其不僅是生於自然,而且還能領悟於自然,進而以理性和智慧的勞動創造受益於自然。
30p 对于学术取向的人而言,接受聘任时唯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个人因素在此了略而不论)有二:一是在这里,科学是否找到土壤,是否被赋予开展的自由,因为这才是使科学存活与昌盛的条件;二是人们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容忍科学这股力量,还是欢欣地培养、提倡、尊重与推荐这股力量...
評分30p 对于学术取向的人而言,接受聘任时唯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个人因素在此了略而不论)有二:一是在这里,科学是否找到土壤,是否被赋予开展的自由,因为这才是使科学存活与昌盛的条件;二是人们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容忍科学这股力量,还是欢欣地培养、提倡、尊重与推荐这股力量...
實證主義意味著逃避獨立思考,獻身於那作為無意誌的工具的製定法。今天隻要我站在這裏,就要對抗實證主義;隻要我在這裏工作一天,這就會是我的任務
评分大概初步瞭解瞭耶林的意思,他所言之“科學”並非放下語境下之“科學”,耶林更像是在申明,法律不僅僅是條文,不僅僅是工具,法律不會因為法條的更改、修訂而變得無用,法律是一種理念與實務相互刺激之下早就的理解力… 日後還待迴看…
评分分量沒有 為權利而鬥爭 重。 但耶林對自動售貨機式的法官之批判,流傳至今。
评分耶林的講演都是經典
评分一部分翻譯得很糟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