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它有些更大的宽容度,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歌看作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二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人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摘自本书序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曾经有一个采访李皖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
评分有好的书评影评但怎么就找不到或者好看或者带路的乐评呢?
评分没有网络的年代,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这是本很好的科普书,以写论文的方式写乐评,适合2000年前后的语进,也适合20岁胖子装逼的阅读心理。在这里读到了西蒙,还有崔健,更重要的事李皖写黄舒骏的《怀抱一种少年的心情》。
评分并非一无是处,也不能说毫无观点,但确实,如今看前网络搜索时代的乐评有些吃不消,过多的并非观点而是经主观加工误读过的二手资讯,让Google、Wiki养大的全球图书馆会员一代读来气结。不能说老李感受力不强,但他的感受力混同大篇幅的准资讯,在毫不自觉的媒体作文固定用法中把灵光消耗殆尽。不能相信一个具有媒体背景的评论人,媒体人天然的语言和描述习惯让“评论”这件极具智力质量的事变得庸俗。评论人应该是一个独立知识分子,譬如苏珊·桑塔格式文体,不承担绍介、扫盲、抒情、循循善诱的义务,直接开掘智力荒野,把读者放在和自己平坐的位置上开聊。“别人思考的终点是你思考的起点”,这是对评论人最起码的要求。
评分真心读不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