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
有句话是叫“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很喜欢这位矮小睿智的家乡人,我们渴求温饱,安全,尊重,爱与自我实现,从物质到精神,一直是外界在支撑着我们这一颗颗脆弱的心,否则,我们便如那无柱可攀的缭藤,坠入泥土,很快腐烂生臭。我如果爱你,那么也许是因为你给我提...
评分 评分1 昨天教师节,打电话给导师。已经有很久没有和老师联系了,不是不想,而是每每念起自己的近况,心里颇有忐忑。虽然,我从不以为自己有多么差,可是,总还是害怕被比较。古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祖宗的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当你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总会有什么一边打击你一边...
评分这篇不是书评,是翻出来的旧作,将就贴这里了。反正前面有很多书评了,也不在意谁看。当然,贴出来是给某些想看的人看的。:) ------------------------------------------------ 我在寻找《旅行的艺术》的时候,朋友推荐的是他的《身份的焦虑》。当我拿到两本书的时候,我...
评分译文的德波顿系列一直打的是才子牌。拿之于普鲁斯特、蒙田、王尔德相比,广告词更不忘捎带上张爱玲的佳句。我也一直深信不疑,沉浸在第一次他拿概率来解释与前女友相遇之不易所带来的shake里,直到最近入手的两本新作《身份的焦虑》和《幸福的建筑》。 身份一词,对于我而言颇...
via Xiaoyu reread 叔本华问,如果一个音乐家已经知道,除了一两个人之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聋子,那么是否还会因这些听众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而沾沾自喜呢?
评分像我这种焦虑的人,特别需要看这类书,只是看了后还是照样焦虑
评分前边废话挺多的,略有鸡汤味。全篇跳脱厉害没啥逻辑,小惊叹下德波顿用典能力想讲的道理其实还不如这新鲜,一天翻完。
评分读了一半,感觉有点重复。需要尊重去等级化导致的焦虑。哲学理性思维?其实是看扁其他人不在依赖评价但必是孤独的,社会评价是否影响社会资源的获取,遁世的观点是如何舍弃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